2016年1月至9月,長春市GDP同比增長7.3%,財政收入同比增長6.9%,長春經濟在東北地區“一枝獨秀”。在東北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長春經濟為何能實現逆勢增長?長春經濟的積極變化為東北振興提供了哪些有益啟示?
強工業 促創新:長春經濟發展的堅實根基
“今年以來,工業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驅動在長春經濟企穩回升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春市政府有關負責人指出。
首先,就工業而言,長春工業在東北率先企穩回升。不僅實現了總量和增速上的提升,同時產業結構得到明顯優化。
數據顯示,1-11月,全市工業產值8498.7億元,同比增長8.6%。工業總產值及增速居東北4市首位,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工業總量由第11位躍居第9位。在產業結構方面,與2010年相比,在汽車產業產值占比略有下降的情況下,農產品、戰略性新興產業、地方工業等占比均有顯著提高。特別是今年以來縣域工業增速超過了全市工業平均水平。改變了“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狀況。
此外,經濟增長離不開創新。今年以來,長春大力推動“1245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的突破。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長春實施了“雙十”工程。1-11月,全市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達28.2%,比去年底提高0.5個百分點;在科技創新主體培育方面,截至11月底,全市新增科技小巨人企業66戶,累計達453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3戶,累計達285戶;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17個,累計達36個。
長春市政府有關負責人強調,未來長春將以“中國制造2025”為抓手,進一步帶動長春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并最終實現工業領域的“三化”,即傳統產業品牌化、支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
抓城建 引人才:長春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人才是助力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之一。對此,長春市委常委、副市長王路表示,加強城市建設可以有效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升城市吸引力,為留住和吸引人才打好堅實基礎。
為此,長春全面推進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實施了舊城改造提升、新一輪軌道交通建設、大氣污染防治等6項城建重點工程。
在舊城改造提升方面,長春計劃用兩年時間,投入約230億元,對三環以內舊城進行全面改造提升。截至11月末,各項工程已完成投資71.11億元,城市整體形象面貌和市民生活品質明顯提升。
在出行方面,截止11月末,全市軌道交通在建工程共完成投資74億元。未來5年,計劃投入788.6億元,新建8條軌道交通線路,總長135.4公里。建成后,全市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達42%。同時,長春預計全年施劃停車泊位34萬多個,以緩解交通擁堵狀況。
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長春圍繞剛性壓煤和有害氣體減排,全面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自2014年8月以來,全市已累計淘汰10噸以下燃煤小鍋爐2864臺,每年可減少燃煤消耗70余萬噸、減少煙塵和二氧化硫排放9400噸。
“未來五年,長春將以 三化建設'為重點,即精細化建設、綠色化建設、信息化建設,將長春打造成為以人為本、宜居宜業的高品質城市。”在談及未來的城市建設規劃時,王路滿懷信心。
建新區 擴合作:長春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2016年2月3日,經國務院批復,長春新區正式成立。主要包括北湖科技開發區、空港經濟開發區、長德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長春新區大規模、大范圍集聚人才、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對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深化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隨著立體化交通網絡、陸海聯運對外物流通道、創新驅動能力等的逐步完善和提高,到2020年,長春新區將成為推動吉林省新一輪振興的重要引擎。
與此同時,近年來,長春在擴大工業外向度方面實現了重要突破。長春市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結合“一帶一路”戰略,長春有效推動了國際產能合作。在支持一汽、長客“走出去”,推動與海外企業并購重組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尤為重要的是,“長滿歐”鐵路的開通,有效促進了進出口貿易的增長。該線路是吉林省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切入點,徹底改變內陸城市發展外向型經濟必須依賴港口的歷史,使內陸長春同樣具有與沿海沿邊一樣的通商口岸。
“內陸口岸功能有了,長春就具備了發展 口岸經濟 的基礎。” 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管委會綜合處處長于海軍表示,下一步長春要發展木材口岸、汽車整車口岸、水果口岸等,其中進口肉類口岸已經獲批,并驗收完畢。
面對新一輪東北振興,長春通過強化工業發展,促進轉型升級,加強城市建設,擴大產能合作等一系列措施,率先在東北地區實現經濟企穩回升。期待東北地區在長春的積極帶動下,通過積極探索與實踐,闖出一條新路,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