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萬,10.8萬,12.6萬,15萬,過去4年留漢大學生呈現增長曲線,3000,4000,4800,6000,過去4年留漢大學生創業也呈現增長曲線。
兩組增長曲線,反映武漢大學生留漢意愿和創業意愿的增強。昨日,長江日報記者從市人社局獲悉,去年吸引留漢就業畢業生和在漢創業人數,均創歷年最好水平。
武漢人才洼地效應日漸凸顯
2013年留在武漢工作的大學生約有10.4萬人,選擇創業的有3000多人。2014年約有10.8萬人留在武漢就業,創業人數達4000人。2015年留漢大學生12.6萬人,創業人數達4800人。2016年吸引留漢就業畢業生15萬人,在漢創業人數6000多人,均創歷年最好水平。
“城市+大學”所衍生出的生態圈,在社會發展中越發被證實。數據顯示,歷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中,200強院校“綜合排名”與其“新生質量”數據正相關率高達90%以上。當代城市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科教大市武漢被認為具有未來發展潛力。
市人社局、市人才服務中心等單位專家認為,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城市三大產業的筋骨日漸形成,內外合力,武漢人才洼地效應日漸凸顯。
“有根企業”留住更多學子
對一個城市來說,大學生創業不是一年、兩年就可以看到成效的,他們為城市創新注入持久活力,更長遠的目標在于為武漢打造和培育更多的本土“有根企業”。
3年前,華中科大畢業生夏里峰和校友黃承松創立卷皮,現在已成長為武漢第二個獨角獸,員工超千人。多次面向武漢高校招聘時,卷皮有關人士稱,武漢這座城市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也在提升,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結構性轉變,希望更多的畢業生能留下來,和企業一起成長,成為武漢最好的城市合伙人。
而像卷皮這樣出生、成長在武漢的年輕企業還有不少,主要集中在互聯網與軟件行業。
高學歷人才和實用型人才留漢趨勢明顯
武漢聚焦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相關產業發展,對技術研發管理型高學歷人才和先進設備制造實用型人才的需求量高速增長。
相關專家表示,留漢大學生呈現“兩頭”趨勢,一頭是高學歷人才,曾有媒體做過調研,武漢高校畢業生中,超七成研究生選擇留漢。光電子通信、、生物醫藥、網絡安全等行業為代表的國際企業入駐、本土企業壯大,武漢培養的研發類高學歷人才更中意留在本地。另一頭是實用型人才。伴隨華星光電在漢投產,再加上武漢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智能制造產業上的優勢,武漢生活成本也遠低于北、上、廣等地區,更多職校學子不再舍近求遠,愿意留下來做技術藍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