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靠什么長成一棵大樹?很多人會給出答案: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陽光、適合的氣候、足夠的水分……
一項科技成果,怎樣發展成為一家上市科技型企業?從《大慶市三百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以下簡稱“三百行動計劃”)中,人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去年是大慶市實施“三百行動計劃”的第二年。截至去年11月初,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項目78項,簽約額6579萬元;新注冊成立科技型企業538家;孵化器(含眾創空間)總數達30家,在孵科技企業發展到1421家;累計組織大型科技投融資對接活動9次,簽約總額1.1億元;新增3家科技型企業在新三板掛牌……
一項項科技成果落地轉化,一個個科技型企業成長壯大,一筆筆科技融資注入百湖,集聚了大慶經濟發展新動能,也為大慶市轉型發展全面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從“種子”長成“大樹”總共分五步
“三百行動計劃”成育企“教科書”
一項科技成果,怎樣發展成為一家上市科技型企業?
對此,大慶科技人有個形象的比喻:“結合‘三百行動計劃’,按照陸昊省長關于梳理成果、成立公司、進入孵化、與資本市場合作、推動企業上市5個環節要求,我們把這5個環節比作選種、育種、孵化、澆灌和成材。”
——梳理成果,優選“種子”。去年以來,大慶市在4320項應用型科技成果中,重點篩選了“玉米葉黃素純化”等685項前景可觀、實用性強的科技成果,通過組織31場(次)發布對接活動,實現轉化落地項目78項,簽約額達6579萬元。
——成立公司,培育“種子”。大慶市新注冊成立中科天德等科技型企業538家,占全省1/4以上;新形成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科技型企業53家,占全省1/5;新吸納本科以上人才619人,占全省20%。
——孵化培育,助企成長。大慶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的實施意見》;大慶市新增創業人咖啡等8家新型孵化器,納入“三百行動計劃”統計的孵化器(含眾創空間)總數達到30家,孵化面積累計110萬平方米,新增入孵科技企業308家,在孵科技企業發展到1421家。
——資本助力,澆灌“活水”。設立首期規模40億元、“十三五”末達到200億元的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啟動3.03億元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基金,用于重點支持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累計組織大型科技投融資對接活動9次,簽約項目13個,簽約總額1.1億元。
——推動上市,企業“成材”。新增勁普化工等3家科技型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三百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大慶市共有12家企業掛牌新三板,其中科技型企業達9家。
“從‘種子’長成‘大樹’,總共分五步。”大慶市科技局工作人員表示,這個過程既體現了去年以來大慶市推進“三百行動計劃”取得的成效,又充分展示了企業成長歷程及產業培育過程,“三百行動計劃”可謂培育企業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