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縣堅持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山區綜合開發、鄉村旅游發展“五位一體”推進,放大“扶貧+”的綜合效應,典型示范,以點帶面,統籌推進,加快脫貧攻堅步伐。
一是“扶貧+農業園區建設”。堅持脫貧攻堅與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相結合,通過“規模化開發、合作式經營、園區式建設”,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打造集觀光采摘、休閑度假、農產品加工等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目前,全縣共建成規模化園區25家,其中市級農業園區5家,4家正在申報省級園區。農業園區的發展,使昔日貧瘠的荒山荒坡變成了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去年我們新打造的泓潤生態園,堅持高端化、精品化發展方向,總投資10.3億元,建成了占地4500畝的種植采摘園和智能溫控大棚,引進了嘉寶果、菠蘿蜜、楊桃、楊梅、芒果、龍眼等近20種高端熱帶水果,在北方地區獨樹一幟。項目采取了“農戶+基地+公司”經營模式,先期吸納周邊800余戶村民就業,農戶通過流轉土地掙租金、入園打工掙薪金、入股分紅掙紅金的“三金”模式獲取收益;同時,通過財政扶貧資金入股形式,帶動周邊6個鄉鎮、45個貧困村、1950戶、5266人穩定脫貧。
二是“扶貧+旅游產業發展”。堅持脫貧攻堅與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目標,編制了全縣旅游扶貧發展規劃,逐步整合旅游資源,完善旅游要素,集中打造西柏坡“紅色圣地”、溫塘“溫泉療養”、北冶“怡情山水”、駝梁“清涼世界”、中山國“文化考古”等五大特色旅游片區,推廣“大景區+農家樂”發展模式。去年以來,我們實施了總投資30億元的沕沕水空中畫廊、白鹿紅崖谷等18個重點旅游項目;完成了溫塘至北冶旅游專線、李家莊中央統戰部舊址公路、紅崖谷景區路、中山國景區路等4條旅游路新建改建,正在實施西柏坡至駝梁、沕沕水至蛟潭莊、西柏坡高速溫塘連接線、滾龍溝景區等6條旅游路網工程。全縣貧困村當中,目前已建成旅游專業村26個,培育農家樂360戶。駝梁景區所在地合河口鄉,借助景區優勢,積極發展鄉村游、農家樂,帶動了周邊3個鄉鎮、15個村、800多戶、1900多人增收致富;旅游資源豐富的北冶鄉,引進湖北寶塔集團,以建設大景區、大產業為目標,對天桂山景區及周邊18個村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包裝、統一運營,打造“一村一品、一景一韻”的特色旅游村和主題小鎮。項目整體完工后,能夠帶動周邊17個貧困村、401戶、1190貧困人口增收致富;紅崖谷景區,總投資32億元,流轉山場、耕地5600余畝,打造了“紅崖湖、白鹿古鎮、林溪花海”等特色景點,輻射帶動周邊5個村、115戶、320個貧困人口增收致富。
三是“扶貧+美麗鄉村建設”。堅持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在安排省、市級美麗鄉村中,貧困村的比例不低于50%。對這些貧困村,按照“環境美、產業美、精神美、生態美”的要求,科學規劃,精心設計,統籌推進民居改造、安全飲水、村莊綠化等多個專項行動,培育致富產業,夯實發展基礎。去年,圍繞西柏坡片區建設,打造了58個省級重點村,其中西柏坡、李家莊等8個村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今年重點實施32個“省級美麗鄉村+貧困村”的建設,帶動周邊70個貧困村改造提升。特別是中央統戰部舊址所在地李家莊村,借助美麗鄉村建設,整合流轉了全部山場、耕地,建設了550畝櫻桃、山杏等果樹園,發展了農家樂、觀光采摘、手工作坊業等,家家戶戶都有了致富產業,村民人均收入當年翻番。
四是“扶貧+山區綜合開發”。堅持脫貧攻堅與山區綜合開發相結合,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公司經營、農戶參與”的模式,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統籌推進“山水林田路”綜合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林果產業。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入股經營,實現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王坡鄉地處淺山丘陵區,溝域面積廣闊,葫蘆峪農業開發公司通過“轉、股、租、換”四種方式,將周邊6個鄉鎮27個村的5萬畝荒山荒坡統一整合、統一開發、統一經營,建成了高效農業園區,發展薄皮核桃、優質蘋果、設施蔬菜等特色產業,樹下間作藥材,養殖散養雞等,并通過“大園區小業主”組織模式,將農民利益與園區利益擰成一根繩,共擔風險,共同受益,培育了小業主近百個,吸收固定勞動力600多人,年人均純收入6800元,走出了一條通過山區綜合開發,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讓貧瘠的太行山系上了致富“金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