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產城融合綜合改革列為“一號改革工程”,進一步明確全市19個試點區域重點探索方向,制定差異化評估機制,實施精準化激勵政策,更好釋放區劃調整紅利,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農村土地綜合改革等。圍繞市場準入和投資建設兩大領域,大力推進“證照聯辦”改革,全面推廣“五聯合一簡化”聯審聯辦機制,盡早實現“企業3個工作日內注冊開業、5個工作日內獲得不動產權證、50個工作日內取得工業生產建設項目施工許可證”,加快實現“進一個門辦所有事”、“上一張網不見面審批”。深化武進農村土地綜合改革試點,逐步增加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村,擴大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試點范圍,分類推進集體工業用地、商業用地入市試點,最大限度盤活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同時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調整完善市區財稅體制,加快投融資平臺實體化、市場化、集團化轉型,推進小微金融服務改革,推動在全社會形成“信用好—易貸款—更重信用”良性循環,破解企業融資難題。加快成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先行區,促進科技與金融、人才與資本深度結合,支持武進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
產業能級躍升行動。持之以恒開展重大項目主題年活動,重點引進一批關鍵性、龍頭型、基地型的大項目,以及“填空補缺”型和高科技型項目,更大力度推動項目快落地、快開工、快達產、快見效。在智能裝備制造、太陽能光伏、石墨烯等領域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在人工智能、印刷電子、傳感器等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強化科教城“創新之核”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打造“科創走廊”。深入實施“三位一體”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戰略,大力推進“五新三高兩智能”新一輪十大產業鏈建設,力爭到2020年十大產業鏈產值超過6500億元,年均增長12%左右。加快優勢產業、特色產業發展,培育2個兩千億級、5個千億級、3個五百億級產業。以列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18個園區為重點,努力建設全國一流的創新高地、全球有競爭力的產業化基地,加強對中以創新園、中德創新園、蘇澳合作園建設發展的統籌指導、集成支持,加快建設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園、產業園等重點服務業集聚區。做強石墨烯小鎮、智能傳感小鎮、殷村職教小鎮等省級特色小鎮。實施智能制造等行動計劃,支持傳統企業開展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大力建設“智能工廠”“智能車間”,實施新一輪“十百千”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形成一批具有強勁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集群。加快常州金融商務區建設,強化金融資本對產業升級的精準對接、對實體經濟的強力支撐作用,打造資本市場“常州板塊”。
龍城英才引育行動。以海內外精英人才、領軍型創業人才、領軍型創新人才、高端經營管理人才、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產業緊缺人才、社會事業高端人才、高技能領軍人才等八類群體為重點,構建更加積極開放、活力迸發的人才引育格局。推行柔性引才和“離岸創新”模式,打造“星期六工程師”升級版,放大“以才引才”效應。實施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百千萬”工程,支持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深化拓展中德職業教育“雙元制”合作。加強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設立“龍城英才”孵化器引導基金、“招院引所”專項基金等,增強對人才的吸納力和承載力。堅持企業主導、市場認定,探索建立人才市場評價體系,推進創新收益分配、薪酬制度、人才流動等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完善涵蓋創業資助、住房落戶、教育醫療等內容的人才服務體系。
精美常州提升行動。嚴格落實“263”專項行動,打好治氣、治水、治土攻堅戰,力爭實現環境質量根本性好轉。持續推進生態綠城“六大工程”,不斷完善休閑、健康、文化等功能,建設一批生態綠道、公園綠地、社區體育公園,實施森林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加快建設花園城市。圍繞建設揚子江城市群戰略支點城市,實施“東融西進、南接北連”區域大通道建設。推進組團發展,加強城市設計,突出精致、人文、生態、特色,結合軌道交通建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努力把9個市級中心鎮建設成為現代新型小城市,建設一批“產、鎮、人、文”有機結合的專業特色鎮,積極開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加快打造一批“村強民富、景美人和”的美麗鄉村。
富民惠民共享行動。鞏固提升“全國創業先進城市”優勢,搭建“互聯網+創業實訓”平臺,開展“技能龍城”建設行動,著力打造“龍城工匠”品牌。推動民營經濟成為富民經濟,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生態產業、傳統手工、特色農業等產業門檻低、參與面廣的富民產業,拓展農民持續增收空間。以新一輪建檔立卡農村低收入人口為重點,做好新形勢下扶貧開發工作。持續打造以“三優三安兩提升”為重點的民生實事品牌,深化“新優質”學校建設,建設城市“15分鐘文化圈”、農村“十里文化圈”,打造“運動健康城市”。啟動新建適老住區和既有住區適老化改造,擴大養老服務供給。實現法定人員基本社會保險應保盡保。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醫療保險一體化,建立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等“大救助”體系,不斷改善老舊小區、城中村的居住環境。
“愛常州”引領行動。組織“愛常州”系列主題活動,引領市民新風尚,擦亮“常人尚德”城市品牌,打造更多志愿服務品牌。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建設長效機制,組織實施交通秩序提升、公共環境提升等六大整治行動,制定出臺“市民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從制度上提升市民文明素養。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深入挖掘常州名人群體和新鄉賢資源,建成常州文化廣場等文化地標。推進新一輪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落實“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積極推動社區治理主體多元化,深化社區“減負增效”,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不斷增強基層治理的前瞻性、主動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