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唱衰東北經濟的聲音持續不斷,但今年以來,吉林省經濟始終保持平穩運行,并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有力回應了各種唱衰論調。
成績單
上半年GDP“追平”全國增速
今年上半年,吉林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7%,增速同比增長0.6個百分點,保持了增速從2015年一季度穩步回升的趨勢,自2014年以來首次追平全國水平。
從經濟主要指標上看,吉林經濟呈現快中有變、變中趨優向穩的勢頭:地方級財政收入增長6.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9%。工業企穩回暖跡象明顯,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1%,比一季度提高1.1個百分點。PPI上半年累計下降3.4%,連續6個月降幅收窄。6月份,PMI為50.1%,連續4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上半年CPI上漲1.7%,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全省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247元,同比增長6.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13元,增長5.3%。
新亮點
中直媒體紛紛聚焦
吉林省的這份成績單,也得到中直媒體的關注,從8月末到9月初,一篇篇有關吉林發展亮點的報道出現在中直媒體的版面上、畫面中。
7月29日《人民日報》聚焦吉林,推出重頭報道——《首屆全球吉商大會聚千名企業家謀振興發展,黑土地后勁十足》;8月28日又推出《激活市場該靠啥——來自玉米種植大省吉林的調查》,還相繼推出吉林經濟轉型發展亮點系列報道。
新華社8月30日播發《發展曙光初現轉型任重道遠——吉林上半年經濟發展觀察》;新華每日電訊7月31日、8月28日分別推出頭版新聞《吉林:簡政放權助經濟重拾升勢》《吉林:民間投資拉動經濟向好》……
8月29日、30日、31日連續3天,《經濟日報》在一版顯著位置,推出對吉林省經濟轉型發展的調研(上中下,3篇)大型策劃報道:《滾石上山,注入澎湃新動力》《敢闖敢創,釋放市場新活力》《匯聚實干的強大合力》,有力地回應了唱衰東北的論調,提振了吉林振興發展的信心。
9月7日,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欄目推出《消除科技創新孤島促科研成果轉化》報道,介紹吉林如何讓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光明日報推出的《政務服務“一張網”——簡政放權撬動政府自身改革》讓吉林簡政放權的先進經驗得到廣泛傳播。
“事實是報道的源頭”。人民日報社吉林分社采編中心主任劉文波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作為、新成績為我們做好報道奠定了基礎,堅定了信心。”
新華社吉林分社副總編宗巍說:“吉林省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后,分社迅速行動,領導帶頭深入一線調研,報道緊抓民間投資、軟環境建設、清費減負等上半年工作亮點,梳理出吉林經濟發展的積極變化。”
答案
吉林堅持創新驅動 保持發展定力
2003年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以來,吉林經歷了發展最快的10年,但之后連續兩年增速均為6.5%,落入全國后四行列。
今年,吉林省為什么會逆勢上揚?
吉林人真抓苦干,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每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吉林都召開全省干部大會,發出一刻也不能等的號令,緊抓項目,加快落實。
今年以來,通過實施“三個五”、區域和產業發展等一系列戰略舉措,更是打響服務業創新、國資國企改革、脫貧攻堅“三大攻堅戰”,吉林省產業結構得到了逐步優化。
吉林人也深知,發展要有個“好環境”。為此,通過簡政放權、清費減負等措施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1-6月清費減負項目達40項,累計為企業降低成本225億元。
同時,吉林省也在著力補齊基礎設施、民營經濟等發展短板,上半年,我省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5.4%,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增長8%,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
吉林省不斷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落實“三去一降一半”五大任務。上半年,在市場形勢略有好轉的情況下主動調減產能,原煤和鋼材產量分別下降42%和20%。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28.3%,高于全國0.4個百分點,庫存面積增速同比回落2.9個百分點。在新糧收購量增長45%的情況下,糧食庫存消化144.9億斤。
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咱吉林老百姓的腰包都鼓起來。今年上半年,咱老百姓的收入是穩步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3%。
吉林人正干勁十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把吉林轉型升級的“底”筑得更厚實、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