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市到設經濟特區,珠海只用了一年。1980年,因緊靠香港、澳門,這座年輕的城市獲批成為國內四個經濟特區之一。
作為經濟發展要地,珠海經濟特區以開放、包容的城市特質,吸引一批又一批特色產業進駐。2015年,在廣東省政府提出的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規劃中,珠海被納入其中。三年時間里,珠海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多點開花,創新型產業不斷涌現。上至太空,下至深海,都有珠海制造的身影。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新起點上,珠海迎來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機遇,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自貿區建設等國家利好政策疊加,隨著港珠澳大橋即將建成通車,珠海正站在大灣區的中心連接點謀劃未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多位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的企業代表認為,除了企業自身努力之外,希望珠海進一步形成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共同推動產業提升發展,助力經濟特區建設。
上天下海:勇士的夢想之地
宣布成立特區后,珠海一夜崛起,邊陲之地猛然拉開建設序幕。勇士們抱著上天下海的夢想,來到開放的珠海。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歐比特”)就是其中“上天”的探索者。
2000年,歐比特創始人顏軍將其在海外研究的嵌入式技術、操作系統軟件等成果帶到珠海。很快,他發現了宇航芯片技術在國內是空白的。芯片要求小型化,且所有功能需在芯片上集成并穩定運行,這方面的核心技術由美國、法國壟斷。
“國產化最大的難題在于可靠性。”歐比特董事會秘書段一龍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芯片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容錯率極低,擺在首位的就是可靠性。一款芯片研發需經過企業不斷試驗驗證,再交到航天系統測試,符合標準及認證后再到地上應用測試,通過后才能上天。“從研發到應用,基本需要5年時間。”
技術空白總要有人來打破,否則只能被他國“卡脖子”,歐比特踏出了第一步。“國內沒有現成的配套,相關基礎很薄弱,做研發沒有捷徑,只能埋頭苦干。”段一龍說,歐比特研發三年才推出國內第一塊嵌入式S698芯片,填補了領域空白。
此后,歐比特走出了國產芯片的自主可控之路。2013年,歐比特上市后借助資本力量向微納衛星星座等構想邁進。在國家提出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天科研生產、衛星運營等航天活動后,歐比特把目光投向了商業航天領域。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