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行動計劃》)已獲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報廣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同意。
這份即將出臺的《行動計劃》,對近年廣州持續推進的科創戰略進行了系統化和全面升華,并提出新的建設目標、產業方向和行動重點。
廣州明確,力爭在2020年初步建成、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具體目標包括到2020年末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量要突破1.5萬億元,R&D經費占GDP比重要提至3.0%等。
為此,廣州部署了五大重大行動,包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建、科技產業創新主體培育和創新產業新支柱構筑等,對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企業科創活力、產業競爭優勢,以及科創服務和輻射等核心機能。
受訪專家分析,廣州的科技創新在一線城市中表現相對較弱,當前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日漸顯露,因此近年廣州對此倍加重視。廣州科技創新有短板亦有優勢,從此番部署來看,廣州既著眼于補短板、提能力,亦希望推動自身優勢科創能力與產業發展更緊密融合,激活新動能。
科創之城戰略再升級
廣州明確了又一個城市發展目標,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這也是近年廣州不斷推進的創新發展戰略的延續。近年,廣州致力于向“科創之城”轉型,并先后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國家創新中心城市等發展定位,進而以此統籌推進各項創新發展舉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這次廣州提出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一方面明確立足國際的站位,另一方面則將創新焦點鎖定在科技產業上。
早前公布的《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草案中,廣州首次將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納為城市性質之一。
近年無論是基于自身還是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引導,廣州均希望能更好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國際競爭。廣東重點布局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中,科技產業亦是主線。按規劃,廣深科創走廊到2050年要建成國際一流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行動計劃》表示,廣州要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發展動能轉換,打造全球創新資源聚集配置樞紐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引擎。同時,要堅持創新發展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科技產業創新更有針對性,方向明確,也更符合廣州當前發展實際和需求。廣州基礎創新能力相對突出,但卻一直沒有很好帶動產業發展,當前急需推動創新進入產業、應用層面。近年廣州布局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更突出科創支撐的重要性。
廣州市社科院高級研究員彭澎分析,產業應該聚焦兩方面,一是以高科技企業為主導,通過科技創新孕育形成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二是發揮科技創新驅動力,激活一批規模以上企業創新發展的潛力。
廣州的目標是,通過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構建富有廣州特色的創新生態系統。同時,按“三步走”策略,2020年末初步建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并在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時成為重要“創新極”;2025年基本建成,并成為科創領域代表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引擎”;2035年全面建成,并在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時成為比肩全球創新城市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