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才新政12條”實施以來,累計吸引大學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超過30萬人,其中研究生學歷占11%,30歲以下占80%。中青年、高學歷人口的涌入,在緩解人口老齡化和優化人口結構方面起到積極作用。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新增戶籍人口36.4萬,人口老齡化率下降0.25個百分點,實現近10年來首次下降;截至2018年底,我市新增戶籍人口40.7萬,人口老齡化率進一步呈現出下降趨勢。目前,我市人才總量達529萬,占人口比32.4%,人口結構的改變、人才總量的聚集,有效促進了“人口紅利”和“人才紅利”疊加釋放,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提供了人力資源支撐。
加速領軍人才集聚
打牢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5年間,從留美的醫學博士,到科技公司的董事長,西安人魏亮的人生閱歷在成都實現了一次升華。在高新區建立仕康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解決器官移植的終端問題后,為了用科學思維解決身邊的健康問題,去年6月,魏亮又成立了成都嗨米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一雙由PAS類高分子航天科技材料制作而成的“嗨米筷”。
當一座城和一個人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城市發展崛起相輔相成。一雙筷子的變革,實則是優秀人才的加速集聚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的典型案例。
高質量發展的密碼在于人才與產業的精準匹配。匹配度越高,發展就會越快,質量就會越好。兩年來,我市已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領軍人才,自主評選“蓉漂計劃”專家659名、團隊64個,增速分別達到45%、43%,新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頂尖團隊95%以上與“5+5+1”重點產業密切相關,其中36名“蓉漂計劃”入選專家創辦或領辦的18家企業成長為“準獨角獸”企業。
與此同時,“人才鏈”與“產業鏈”的融合也日益緊密。2012年引進的生物醫藥人才李博士,用短短6年多時間,打造出逾4000億結構全新、具有多樣性和類藥性的DNA編碼化合物的藥物篩選“種子庫”,建成中國第一、全球最大的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在推動原創小分子藥物研發、彌補產業生態鏈短板方面發揮出巨大作用。
為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我市積極構建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雙招雙引”良性互動機制,對照“5+5+1”現代產業體系細分領域,推動“全球人才搜索系統”與“招商云網”數據共享、資源共用,形成與產業鏈動態耦合的人才鏈,最大限度地將人才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動能;創新“人才+項目+資本”協同引才模式,產生“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興辦一個企業,形成一個產業”的鏈式效應。
人才工作帶動城市影響力提升
讓“蓉漂”品牌在全球叫響
4月下旬開始,環球中心、菁蓉匯等地每天晚上都會點亮“蓉漂人才日”的主題燈光秀,用這樣的專屬禮遇致敬“蓉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把夢想安放在成都,除了城市本身的魅力,成都也正在用給力的人才政策,許“蓉漂”們一個美好未來。
引進來,更要留下來。“蓉漂人才日”,是市委、市政府為廣大“蓉漂”人才設立的專屬節日:“成都人才新政12條”將每年4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六設為“蓉漂人才日”。這是成都與“蓉漂”們的約定。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鮮明提出“讓‘蓉漂’成為時代風尚”。成都尊重每一位個體的夢想,珍惜每一種向上的力量,用最大的誠意助力“蓉漂”實現個人價值。市委組織部(市人才辦)以“蓉漂”IP概念塑造全市人才工作品牌,極大提升了成都人才工作的全球顯示度和城市影響力。“我們以‘蓉漂’品牌冠名重大人才工程,實施引進高層次人才和頂尖團隊的‘蓉漂計劃’,創辦培養跨界人才的‘蓉漂人才發展學院’,開展‘蓉漂人才薈’系列招才引智活動,設立尊重人才的專屬節日‘蓉漂人才日’,健全‘蓉漂’綜合服務體系,建設‘蓉漂青年人才驛站’,打造‘蓉漂’系列文創產品,拓展‘蓉漂’品牌宣傳渠道,大力營造‘讓蓉漂成為時代風尚’的氛圍。”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上個月,“蓉漂人才發展學院”正式成立了。學院以人才資源深度開發為切入點,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業界共治”模式,設置政治引領、能力提升、企業發展、理論研究“四大課程體系”,致力培育一批跨界融合、面向未來的復合型人才。為打通國際化人才流量新入口,設立“蓉港人才合作示范區”,建立31個海外離岸創新創業基地,舉辦成都全球創新創業大賽,集聚全球優質資源落地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