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研發機構中,這是資金和用地最少的研究院了。”8月7日,記者來到東莞暨南大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市新型研發機構聯合發展委員會負責人表示。從2013年落地東莞以來,研究院堅持花最少的錢,干最難的活,走出了自己的發展之路。
近年來,研究院已經為100多家大灣區企業及30多家國際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完成了60多項市場準入項目,收入1600多萬元。研究院還積極引進醫藥項目,打造東莞生物醫藥產業鏈集群。
“最少的資金最小的場地做最難的活”
暨南大學的生物醫藥學科作為國家雙一流學科,聞名全國。曾任暨南大學藥學院教授、暨南大學科技處副處長的蔣杰,深知“生物醫藥”未來的發展前景,毅然辭去校內行政職務,來到東莞暨南大學研究院擔任院長一職,潛心研究生物制藥。
“東莞地處粵港澳大灣區中心,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然而在生物制藥領域,東莞只有‘東陽光’和‘眾生’兩家上市公司。”蔣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選擇扎根東莞建立研究院,一方面是東莞產業鏈相對完善,能很好地利用各類資源;另一方面是東莞生物制藥領域仍存在許多空白,發展前景相對廣闊。
研究院成立之初,隊伍建設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隊伍建設上,我們更多的是通過‘柔性管理’的方式,沒有硬性要求高校教授必須脫產加入,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平臺與條件,逐步將研究項目落地,這樣取得的效果也很好。”蔣杰說。
與此同時,研究院經費也十分緊張。“最少的資金——5年投資2500萬元,最小的場地——1畝地,做最難的活——攻堅國內前沿生物制藥項目。”蔣杰告訴記者。
“產學研”方式進行產業孵化
研究院以科技服務為主,在東莞主要有兩個科技服務項目,一個是生物緩沖液項目,另一個是粵港澳國際藥物注冊平臺項目,蔣杰介紹。
“粵港澳國際藥物注冊平臺項目主要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已經為100多家大灣區企業的100多個產品提供服務,同時也為30多家國際企業提供服務,完成了60多項市場準入項目。” 蔣杰表示,該項目也已經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未來將承擔起更大的責任與義務。
在東莞站穩腳跟后,研究院不斷將優勢成果轉化落地。蔣杰表示,依托暨南大學學科優勢,研究院在全國各地引進了一批優勢醫療項目,“王通教授的‘微量檢測’項目主要是用于檢測傳染病(包括:艾滋、乙肝等),落地后預計年產值能達到4000萬元。”
除了將優勢成果轉化落地,研究院還通過“產學研”的方式進行產業孵化。“我所負責的是生物制藥孵化器項目。在缺少資金、缺少場地的情況下,我們已經成功孵化出10家企業。研究場地從最開始的667平方米發展到如今的6167平方米,研究院正朝著國家級孵化器的目標邁進。”研究院副院長劉雁如是說。
打通醫藥項目“最后一公里”
蔣杰表示,建立研究院的初心就是立足東莞,服務好粵港澳大灣區,推動國內生物醫藥水平走在世界前沿。為達目的尋求更好的發展,研究院“精兵簡政”,將核心團隊控制在10人以內,并且將產業化和公共服務分開,這樣更為機動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