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上海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到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時期末,老年人口占上海戶籍人口的比重將超過36%,總數超過540萬。新出爐的《上海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戶籍人口深度老齡化將成為一種社會常態。
中國從沒經歷過如此深重的老齡化時期,人口老齡化已上升為國情問題。全國第一“老”的上海,在《規劃》中直言,今后五年,龐大的老年群體以及由此產生的養老服務需求,將對上海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勞動力結構、社會結構等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產生全面、長期、深遠的影響。
支持市場主體“擴能”養老服務
下一個五年,上海養老誰來做?《規劃》提出,政府與家庭社會要各盡其能,養老服務的事業與產業要雙輪驅動。比起過去,本輪規劃對市場力量給予前所未有的關注,明確提出“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長久以來,中國社會養老服務的主要供給都是公益性的,極大依賴于政府財政的支持。公共財政按照“保基本、兜底線”的邏輯,首要解決老年群體的基本需求,追求普惠型老年社會福利,隨著“錢袋子”實力增強,慢慢“抬高底部、擴大受益面”。
但是,超過430萬之眾的老年人群的需求,早已漫溢到“基本需求”的框架之外,并分化成百樣層次、千樣類別。比起大眾化的公辦養老院,一些老人更想要個性化的民營機構;比起中央廚房式的政府居家養老服務,很多老人更需要小灶式的“私人訂制”護理服務;比起幾分鐘步行圈內的社區日托機構,有人更喜歡天南海北的旅居養老。面對老年人群越來越龐大的需求體量,公益性服務的疆界顯然太狹窄了,需要更多市場化服務來解決養老服務供給不足和結構失衡問題。
“十二五”時期,上海進行了養老服務頂層設計,強調“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滬上養老服務市場隨之開放。“十三五”時期,上海將促進公益性養老服務和市場化養老服務同步發展,“聚焦老齡產業發展短板,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
本土機構從“先老”國家學技能
從衣、食、住、行、醫,到教育、文化、娛樂,老年人群的每一種需求都是市場力量的機遇,《規劃》鼓勵發展老齡產業中小企業,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希望形成一批產業鏈長,覆蓋養老護理服務、康復保健、文化娛樂、金融保險、住宅家居、老年教育、咨詢服務等領域的老齡產業集群。
在上海的“養老碼頭”,各種門派的國際養老機構忙著搶灘,“日本模式”“荷蘭經驗”“美國公司”“澳洲品牌”相繼“登陸”,本土養老服務從業者競相從“先老”國家學技能。《規劃》提倡本土機構積極嘗試,鼓勵他們“與國外先進的養老服務產業機構開展合作合資,探索社會化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的新途徑”。
上海推動老齡產業發展的動作在《規劃》中表述得很明確,比如:制定老齡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出臺推動老齡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開展為老服務科技示范工程,探索老齡產業孵化機制,推進為老服務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推動成立上海老齡產業協會。
再有,積極拓展老齡產業市場化融資渠道,鼓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增加對為老服務企業及其建設項目的信貸投入;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補充作用,加快發展與本市基本醫療保險和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相銜接的多層次保險體系,支持和鼓勵保險公司開發各類老年意外、醫療、健康保險產品和養老保險產品,探索和完善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銀發無憂”保險等老年保險項目。
而政府要做的是全面依法行政,創新社會治理,在老齡事業中發揮主導作用,并繼續提供基本養老服務,在明晰和優化養老基本公共服務內容和項目清單,滿足失能失智、高齡老年人基本養老服務需求的同時,“為市場留出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