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文化創意企業超過5萬家,從業人員近100萬人;文化產業園區入駐企業超過8000家,就業人數近20萬人,總營收超過1500億元;文化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按照國家統計局統計口徑計算,2018年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預計超過1900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達7.9%,成為重要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比“速度”和“規模”更令人欣喜的,是質量!
《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明確了深圳文化產業的目標和定位——走“質量型內涵式”發展之路,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4年來,數字文化產業、創意文化產業等新型文化業態逐漸成為引領深圳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新興力量,速度和質量齊飛的文化產業,成為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深圳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不僅如此,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深圳率先探索新路,彰顯改革先鋒城市在產業發展中的智慧和力量。
更具影響力,文化產業發展平臺日趨成熟
“沒想到,紅色經典的文創產品如此時尚有活力。”
5月16日,來自河北的張女士在第15屆文博會的上海展區里,欣賞著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樹德里系列”文創產品連連感慨。筆記本、明信片等文創產品,以小清新的“手繪”形式,吸引年輕人去接近和學習黨的歷史。
已連續三年參加文博會的蘇格蘭展團,今年有5家企業參展。來自愛丁堡的安德魯帶來了他首次參加文博會的“見面禮”——《哈利·波特》魔法商店,商店高度還原《哈利·波特》里的故事場景,讓觀眾享受尋寶的樂趣。
文博盛會,中西薈萃。
如果說,許多走進文博會的觀眾感受到的是文博會的創意、時尚和“接地氣”,那么,在文博會期間權威發布的“全國文化企業30強”,則昭示著文博會的“高大上”。
在這里,中國文化企業的第一梯隊,自信展示著中國文化旗艦的最新航程。以30強為代表的骨干文化企業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文化改革發展,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隨著文博會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程度的不斷加強,核心層企業、龍頭企業和品牌企業參展率持續攀升,更加奠定了文博會在業界的核心地位。
站在“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舞臺上,人們得以近距離觀察全國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成就、新亮點、新趨勢。
第15屆文博會的精彩呈現與切實成效,再次證明“文博巨輪”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堅實力量與文化擔當,并且通過不斷創新辦展辦會機制,朝著“打造國際知名展會品牌”的目標堅定邁進。
數據顯示——第15屆文博會連續十年實現全國31個省區市政府及港澳臺地區組團參展,展出10余萬件海內外文化產品,近6000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在現場進行展示與交易;吸引48家文化類上市企業、68家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示范基地和23家“全國文化企業30強”企業攜最新產品、最精項目參展;2312家參展商、來自全球103個國家和地區的2.2萬名海外采購商、50個海外參展國家和地區、132家海外參展機構,66家分會場……
文博會的發展,讓人們看到了文化產業在新時代的舞動上升、色彩斑斕、風采無限。
目睹文博會的發展壯大,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教授表示,“文博會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質量的‘晴雨表’、‘風向標’。通過每年一屆的文博會,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跫跫足音,也看到國家對文化產業日益重視的程度以及文化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當中地位的提升。”
在深圳,和文博會一樣步履鏗鏘的還有多個文化產業平臺——
深圳有了自己的“文化銀行”。2018年,深圳與中國建設銀行合作,啟動文化銀行建設,對文創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提供專業化、精準化的金融信貸支持,配套綠色金融通道服務,助推新型文化企業成長壯大。
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深圳)立足深圳、輻射華南、面向國際,舉辦了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營銷年會、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合作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創意產業論壇等系列高端論壇活動及品牌展會,搭建文化產業交流合作的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