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浩蕩催征帆,勇立潮頭踏歌行。
25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廣袤的灘涂草澤,默默地枕聽潮漲潮落。25年后,在這個名叫“下沙”的地方,一座現代化新城昂首矗立。
以新氣象邁進新時代,啟動“三次創業”的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力打造“下沙科技城”和“下沙新城”,努力建設城東智造大走廊引領區、國家級開發區轉型升級示范區、一流的現代化國際化新城區,在這片歷經錢塘潮水千年沖刷的灘涂上,爆發出強勁的創造力和驅動力。
開放帶動打造投資新高地
從當年的荒無人煙,到轄區人口70余萬,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業者、投資者踏上了這片熱土。
從當年的鹽堿灘涂,到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2億元,財政總收入134.4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1567億元。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競爭力已多年躋身全國國家級開發區第一方陣、全省開發區前列。
這是一片全球矚目的國際先進制造業集聚高地。松下、東芝、西門子等家電、電子巨頭紛紛在此建立大型生產和研發基地,國內外最負盛名的食品飲料企業娃哈哈、可口可樂、康師傅等扎堆入駐。
輝瑞、默沙東、吉利亞、禮來……全球排名前十的醫藥巨頭,已有7家落戶下沙,開發區生物醫藥產值占據全市約40%,是名副其實的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
開發區先后引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余家外資企業,累計利用外資超過70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約占全市三分之一。
這里是一座才智薈萃、精英積聚的大學科技城。14所高校、20多萬莘莘學子,為“下沙創造”提供了堅強的人才后盾。
這是一座萬物生長、和諧文明的生態之城。這里有草木蔥蘢、視野廣闊的沿江綠化帶,有一泓碧水宛若天成的“東部之眼”金沙湖,有生機勃勃的創業小鎮。
在群雄并起的開發區大軍中,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激流勇進,走在前列,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開發區工業強區第一名,并入選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被國外權威機構評為中國75個城市開發區投資環境“最佳開發區”、“跨國公司最佳投資開發區”。
玫琳凱,是最早入駐下沙的跨國企業之一。如今,這個占地超7.2萬平方米的玫琳凱亞太生產中心,被外界譽為“美麗夢工廠”。
“這也是玫琳凱立足大中國市場輻射亞太區戰略布局的關鍵一步,作為玫琳凱除美國本土以外的唯一海外生產基地,我們在杭州除了為技術轉移和新技術本土化做可行性研究,還能為大中國及亞太地區新產品上市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玫琳凱大中國區總裁麥予甫表示。這里是玫琳凱中國業務的起點,23年來玫琳凱在杭州得到順利發展,中國地區也已經成為玫琳凱化妝品在全球最大的市場。
深耕下沙23年的玫琳凱,僅僅是開發區支持企業發展、打造投資高地的一個“縮影”。秉承“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的理念,開發區與時俱進,著力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進一步構建對外合作新格局。由追求到位資金的規模向追求科技人才要素支撐為主的質量轉變,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體轉變,由同質競爭向差異化發展轉變、由硬環境打造向軟環境取勝轉變,使開發區真正成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探路者和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的排頭兵。
產業升級構筑競爭新優勢
走進九陽工業園的展示廳,各式豆漿機、料理機、榨汁機等廚房小家電產品琳瑯滿目。作為國內著名的小家電品牌,下沙已成為九陽股份有限公司最大的產業基地。下沙基地從入駐當年的2億元產值發展到去年的突破60億元,年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當年也選擇過在多個城市發展,事實證明,落戶杭州下沙是正確的選擇。” 杭州九陽有關負責人回顧說,他們的園區已比當年擴大3倍,產業也從制造向研發設計、市場營銷兩端的“微笑曲線”升級。更令人點贊的是,一批核心配套產業鏈企業也隨之落戶下沙。
近年來,下沙充分發揮開發區產業主平臺的優勢,搶抓浙江省“兩個高水平”“四個強省”“四大建設”以及杭州市“擁江發展”、城東智造大走廊建設等重要機遇,全面推動開發區制造業向高端化邁進,加快“下沙制造”向“下沙智造”轉型。
引龍頭、強鏈條、促集聚,開發區根據自身優勢,確立重點發展生物醫藥、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高端服務業為主導的“4+1”產業集群。產業規模效應凸顯,年銷售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186家,其中5億元以上企業58家,占全市比重15%。
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起點的產業平臺。開發區堅持以“特色小鎮”理念推進功能區建設,積極打造杭州醫藥港小鎮、大創小鎮、金沙湖商務區、綜合保稅區、東部灣總部基地“兩鎮兩區一基地”五大平臺,為產業升級發展提供強力支撐。其中杭州醫藥港小鎮已入選省級特色小鎮,大創小鎮入選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娃哈哈從食品飲料向機器人產業進軍,杭州電纜股份與新南威爾士大學共建中澳合作石墨烯聯合實驗室,三花建立省級研究院,爭做新能源車用空調的世界級領跑者……開發區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設計中心等創新載體,推動傳統生產型企業積極實施創新轉型,輝瑞、吉立亞、松下等知名企業均在開發區設立研發總部(中心),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目前,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已達198家、市級以上研發機構累計達296家,五年時間國家高企、研發機構數量均實現了翻番,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46.3%,每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全市第一,新產品產值保持20%以上增長;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產值達到900萬元/畝,畝均稅收達到60萬元/畝、畝均投資強度要求達到1000萬元/畝。
從錢江彈簧的物聯網管理系統到娃哈哈國家級智能工廠示范項目,從史陶比爾的智能機械手到松下智能馬桶蓋,從立昂微電子國內領先的6英寸半導體芯片生產線到和利時打造智慧工廠的系統服務商,開發區以智慧產業化和產業智慧化為重點,智能制造項目不斷涌現,并成功入選省級“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
創新引領集聚發展新動力
5月4日,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來到下沙。在他的見證下,杭州諾獎國際創新中心簽約落戶下沙。阿龍?切哈諾沃還十分高興地受聘為開發區生命科學榮譽顧問,并在諾獎創新中心建立諾獎工作站。
下沙這座創新創業之城,正成為海內外人才精英趨之若鶩的熱土。前不久,美國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個人基因組計劃首席負責人、哈佛大學醫學院喬治?丘奇教授也欣然受邀成為杭州醫藥港小鎮的榮譽鎮長。
“這里有人才、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有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創新創業已形成集聚效應。”美籍華人科學家盧冠達去年決定把巢生科技孵化器項目落戶下沙,很快就“開花結果”,其孵化項目高誠生物等已接連落地。
從招商引資到招才引智,人才是創新創業之本。開發區大力引育高精尖雙創人才。通過海外留學生協會、海外招才引智點以及國內北京、上海等地高層次人才洽談會、設立海外基金+孵化器等形式,大力引育具有重大原始創新能力的引領型人才、重大技術革新能力的領軍型人才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著力構建一流人才高地。
截至目前,開發區累計集聚各類高層次人才1100余名,其中“國千”“省千”等領軍型人才129人,五年時間增加了122人,成功創建浙江省首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基地、杭州市首批人才生態示范區,并成為全省唯一入選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的開發區。
前不久,開發區與市科委合作共建的全省首個海外創新孵化平臺——硅谷杭州中心亮相美國推介會,以杭州動力嫁接全球資源,致力把硅谷平臺打造成承接海外創新創業的新高地。
開發區打造的獨具特色的創新創業生態,已被業界稱為“下沙模式”,雙創工作作為全省唯一的區域示范基地獲得國務院通報激勵。開發區通過大力實施“名校名院名所”計劃,國內外高層次院所平臺紛紛將目光聚焦于此。成功引進了搜狗研究院、中科院理化所杭州分所、浙江國際協同創新研究院、奧克蘭大學中國創新研究院、清華柔性電子與智能技術全球研究中心、浙大創新醫藥研究院、帝國理工先進技術研究院等10余個國際化高端創新平臺。同時,充分發揮全省最大高教園區的獨特優勢,積極探索“創業學院、科技園+科研院所+企業”等多位一體的合作模式,先后建成12個大學科創園,10所高校創業學院,共建雙創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大型儀器共享平臺等專業研發平臺,累計實現區校合作項目200多個,創建1500家大學師生創辦企業,實現“區校聯動、資源共享、深度融合、共同發展”,有效推動了區域創新發展。
服務至上做優環境軟實力
“五一”前夕,開發區在全市率先推出人力社保業務一窗辦理。市民和企業辦事人員只需取一個號,排一次隊,在一個窗口即可辦理養老、醫療、就業、人才等各類人力社保有關業務。“最多跑一次”再次體現“下沙速度”。
說起辦事效率,開發區的企業最有切身感受。玫琳凱此前為拓寬產品領域,進軍大健康市場。原來預計需要提前半年申請、提前3周遞交資料的公司更名項目,在“最多跑一次”春風勁吹下,最后在提交申請資料的當天,現場就獲得了打印完畢的新營業執照,為企業開展新業務贏得了極為寶貴的時間。
開發區緊緊圍繞“審批流程最優、服務效能最優、投資環境最優”的目標,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抓手,全面推進改革創新,不斷提升政務環境、服務環境,以一流的環境助推創新創業。
截至目前,開發區96.8%的政府辦事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商事登記等六個領域實現“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壓縮三分之一以上。同時堅持精準服務,專門成立人才科技局,推廣“店小二”式服務機制、科技企業服務專員機制、大企業大集團聯系服務機制、成長型中小企業幫扶機制、委領導直通車式服務機制等服務體系,不斷強化制度供給和創新,創造良好的政府服務環境。
針對引進全日制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生給予一次性生活補助和三年租金補助,包括應屆和非應屆;首次推出“人才創業券”……去年底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重磅推出人才新政“黃金八條”,營造一流的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環境,進一步加大全球引才力度,加快打造“下沙科技城”。
開發區健全完善了開發區新一輪以科技創新、人才建設、產業發展、金融支持、生物醫藥五大政策為主、相關配套政策為輔的“5+X”政策體系,啟動實施了平臺建設、人才集聚等五大“雙百”培育工程,全面提升了各領域政策的“含金量”,為開發區的人才科技創新工作提供了強大助力。
從眾創空間到國家級孵化器、留創園區,開發區創新平臺累計投用規模達到160余萬平方米,五年時間規模拓展了5倍。形成了集苗圃、孵化、加速、產業化于一體的創新創業支撐體系。同時,響應全省錢塘江金融港灣建設要求,大力推進“雙創金融谷”建設,設立50億元的產業母基金,參股海外科技投資、海外生物醫藥投資等8個子基金,管理資金規模達170億元,為企業創新創業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資支持。
百鳥相隨,有鳳來儀。一座創業創新生態鮮明、氛圍濃厚的科技城,一座產城融合、宜業宜學宜居的現代化新城,迎來了獨具魅力的完美綻放。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