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德州市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協同發展戰略引領產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適應新常態、把握新機遇、實現新發展的路子。
眼下,德州華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的紡紗車間內28臺世界上最先進的噴氣渦流紡紗機正在安裝調試。
德州華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文俊:“以往的話這么大的車間怎么也得400多人,現在40個人就夠了,這個現在都自動化,自動化機器人。”
侯文俊所說的自動化機器人,正是華源公司投資超2億元的有色再生新材料智能化生產項目。如此大的投資項目,企業何來“一擲千金”的底氣哪?
侯文俊:“我們租賃中原集團(的廠房),付一個租金馬上就能生產,他有現有的工人和管理人員,它沒有一個間歇期。所以我們二月底有這個意向,三月份租賃馬上就開工建設了。”
以開放思維創新技改方式,企業不僅縮短了自身轉型周期,降低了投資成本,還兼并租賃盤活了另一家“僵尸企業”。德州華源紡織優化存量培育增量的生動實踐恰是德州市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縮影。
為實施協同發展戰略、建設協同發展示范區,德州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抓大扶強加快工業轉型發展的意見》,吹響了全市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打造工業經濟“升級版”的沖鋒號。在年初全省企業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導向計劃名單中,德州市篩選提報的山東遠大特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非晶超薄帶材產業化生產等107個項目入選,項目個數占全省的11.6%,居全省前列。
德州市經信委副主任于超先:“市里篩選150個工業轉型升級導向計劃項目,今年共投入246億元技改資金,重點投向就是包括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信息技術、新材料等在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同時,圍繞提質增效、創新驅動、智能制造、綠色生態和集約發展,加快有效技改投入,幫助企業用“騰籠換鳥”的思路去換產品、換技術、換新的運營方式。”
工業發展需要真金白銀,更要投入精準有效。為此,德州市推出“三個一百”工程,篩選100家大企業,100家高技術、高成長、高稅收預期的三高企業,100家創新型企業,按照個性化培植方案,圍繞新上項目、技術改造、信息化建設、并購重組、股份制改造、研發創新、對接資本市場、間接融資、開拓國外市場、人才引進培養等10個方面加大培植力度。針對三類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和需求,實施不同的培植方案,在政策上傾斜、資源上保障。
時已深秋,但在奇瑞年產10萬臺新能源汽車項目現場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年底前,這里就將下線全省第一輛高速電動汽車。
齊河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李加福:“我們搶抓一圈一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突出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這一核心,大力實施“強鏈、延鏈、補鏈”,重點引進整車裝配、鋰離子電池動力模塊、電機及逆變控制模塊、轉向控制模塊等關鍵配件和高端領域技術項目,進一步做強做長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努力實現由“新能源汽車制造城”向“新能源汽車產業城”的轉型升級。”
窺一斑而見全豹,放眼全市,投資60億元的北汽年產40萬輛、投資10億元的北汽瑞麗年產10萬輛高速電動汽車項目均已開工建設,比亞迪、吉利等新能源汽車項目正在積極洽談,德州將有望成為全國高速純電動汽車產業基地。
產業興則城市興,產業強則城市強。結合工業實際,德州市布局了6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和10個特色優勢產業、6個戰略性新興產業。12家創新產業聯盟應運而生,引導企業間搭建溝通協作平臺,實現技術、資金、產品及供應的合作,疏通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核心競爭力,實現抱團發展。
如今的德州,協同發展的強力引擎已被點燃,資源要素不斷聚集、發展優勢后勁不斷迸發,經濟運行平穩向好,企業在動能轉換、結構調整中活力倍增。
前三季度,全市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9.8%,增幅居全省第4位;技改投資增長21.9%,高于工業投資2.1個百分點,增幅居全省第2位;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20.7%,高于全部投資7.4個百分點,增幅居全省第3位……這些亮眼的經濟數據支撐著德州市產業轉型更加“鏗鏘有力”。
【短評】
“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一些列扶持政策的紅利,激發了德州企業的發展活力。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筑特色產業集群高地,實體經濟贏得了更有質量、更有效益的發展。協同發展,正點燃發展激情,聚力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