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水平,對保持我國經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都要符合客觀規律,縣域經濟的發展也概莫能外。只有充分把握縣域經濟發展的自身規律,深入研究規律、認識規律、遵循規律,才能順勢而為,實現不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把縣域治理最大的特點,形象地概括為既“接天線”又“接地氣”。縣域經濟處在宏觀經濟之尾、微觀經濟之首,對上作為各種政策、要素、產業聚集的平臺,對下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和一二三產業各部門。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既要有宏觀視野,又要注重實際創新。積極應對新常態,轉型發展速度不能降下來,結合禹城發展實際,我們立足創新驅動和協同發展兩大戰略,始終把經濟發展擺在首要位置,以產業轉型升級為重點,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縣域經濟發展,要有明確的戰略定位和定力。一旦明確定位,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既不跟風,亦不人云亦云。創新驅動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只有創新,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多年來,我們一直把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充分重視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重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優秀企業家的培養,形成了尊重創新、支持創新、鼓勵創新的良好傳統。新常態下,禹城經濟持續保持又好又快發展,與我們對創新的不懈追求密不可分。目前,禹城擁有省級以上研發平臺57個,高新技術產值占比42.98%,高于全省10個百分點。
縣域經濟發展,要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做文章。產業興,則縣域興。創新推動了企業發展,也帶動了產業集聚。縣域經濟不能小而全,而要結合自身實際,注重發揮比較優勢和突出重點產業,形成明確的產業特色。我們在招商過程中,堅持項目圍繞產業轉,落地項目實現快速產業化發展,力促縣域經濟產業鏈條的完善。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產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許多上下游項目不招自來,招商引資向產業組織轉變。我們的生物產業,在保齡寶等上市企業的引領下,相繼吸引了匯源集團、山東朗朗等高端企業;我們的裝備制造業,在龍頭企業通裕重工的帶動下,吸引來邁特力重工、天辰機器等一批中下游企業。
政務環境建設對于縣域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牽動作用和重要的基礎作用。政務環境不過硬,發展這個硬道理就硬不起來;只有政務環境搞好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大環境才會在根本上得到好轉。我們建設了高標準的政務服務中心,創新了并聯審批、前置審批、國地稅融合等多種方式,為企業發展護航;同時在黨員干部之中推行一線工作法,重點項目市級領導分包,營造了立足一線、服務發展的濃厚氛圍。
實踐證明,遵循規律、順勢而為,才能不斷發展;違背規律、逆勢而動,定會停滯不前。只要我們科學認識把握縣域經濟規律,自覺尊重遵循經濟規律,縣域經濟航船就一定能乘風破浪,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