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10萬顆傳感器芯片,在肥企業科研攻關不放松;大數據“產品”精準服務,園區“四上企業”全部復產;首創集中受理中心,讓政企服務實現“一鍵直達”;“互聯網+智慧社區”就業模式破解企業缺人手……記者走訪合肥各個工業園區獲悉,園區企業正加班加點趕訂單、保市場,好政策也從助返崗、減負擔、暢物流等多方面幫助企業復工達產。
根據市經信局最新數據,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54家,復工率達99.5%,規上工業企業產能已與去年同期相持平。越過疫情的激流險灘,進入復工復產“下半場”的合肥工業企業正全力沖刺滿產。
在肥企業科研攻關不放松
疫情防控重在一個“防”字,體溫檢測可謂 “防”的最基本環節之一。高性能耳溫和額溫槍等非接觸測溫工具是此次疫情防控中重要的武器,然而作為測溫工具的“大腦”——其核心部件MEMS紅外溫度傳感器芯片大部分依賴國外進口,導致此類測溫工具的產能無法適應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值得高興的是,這種依賴最近被“打破”,合肥本土企業已完成了相關的研發。
“基于過去多年傳感器芯片的研究基礎,通過科研攻關自主完成了芯片研發的所有單項實驗,各項數據顯示,新研發芯片的性能指標精度達到0.1℃,抗干擾能力優于目前市場主流產品,可以取代進口。”位于合肥高新區的合肥微納傳感技術有限公司自創辦以來一直致力于MEMS氣體、空氣流量、溫度等傳感器芯片的研發與生產,多款MEMS芯片技術已處于世界頂尖水平。
據該企業負責人介紹, MEMS紅外溫度傳感器芯片已完成了研發過程,目前正在制造、組封裝過程中。“考慮到近期防疫需要,企業也在不斷提高產能,按照計劃,相關傳感器芯片制造、組封裝日產量將從1萬顆提升到日產10萬顆以上。”
打好攻堅戰,合肥有“招”,諸多在肥生物醫療企業發揮科技優勢支持防疫生產。
記者從合肥高新區獲悉,該區依附科技優勢已組織企業申報新冠肺炎防治技術產品創新及產業化專項,上報兩批次共計78個項目;組織申報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清單,上報兩批次116家企業,經國家發改委審核或備案,已有75家企業列入名單;指導科技型企業加快研發進度,安徽智飛龍科馬加速研發新冠病毒疫苗,該項目已被納入科技部“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重點專項,成為全國僅有四家、安徽省唯一在研的新冠疫苗項目。
百家“四上企業”全部復工
來到賓肯電氣寬敞明亮的生產車間,金屬加工的聲音不絕于耳,在一側的成品區,整齊堆放著許多包裝好等待發出的成品空氣凈化設備。“我們根據客戶的具體需求定制空氣凈化裝置。”賓肯電氣疫情防控組副組長陳志指著生產流水線說:“合肥地鐵的空氣凈化系統就是我們做的。”
位于蜀山經開區的賓肯電氣是安徽省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之一,同時也是空氣凈化領域的“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牽頭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室內公共場所空氣污染治理關鍵技術與裝備”。自復工以來,賓肯電氣的復工率達到98%左右,復產率約達到了85%。
“剛開始著手復工準備時,確實無從下手。管委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文件指導,還為我們協調了口罩等物資。”該公司工作人員郭夢媛介紹說,沖刺滿產的同時,企業還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安徽六大定點防治醫院捐贈了一批空氣凈化消毒設備。賓肯電氣快節奏復工復產,這只是蜀山經開區“復蘇”的一個縮影。目前,該區1200多家企業復工,復工人數達2萬人,其中百家“四上企業”全部復工。
“數字化手段,成為蜀山經開區百業復興的推手。”據蜀山經開區工作人員介紹,園區開通了“復工復產登記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并實時掌握企業情況、人員狀況、運營能力,為開發區企業全面復工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
政企服務實現“一鍵直達”
這幾個月來,安徽集黎電氣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范健夫一直為“資金”發愁。此前他所在企業通過“云簽約”,入駐了包河區中關村創新智匯園。“本來準備今年大展拳腳的,誰知疫情突然爆發。停工期間,資金成了難題。”就在范健夫一籌莫展時,園區對接人主動聯系幫忙牽線搭橋,多家銀行前后接洽,向困境中的集黎電氣“伸出了援手”。
作為合肥優惠政策兌現的縮影,記者從集黎電氣了解到,多筆銀行信貸融資均取得實質性進展,超過百萬元的“及時雨”即將落地。疫情期間,合肥第一時間把政策、服務、信心送到企業,先后出臺疫情保障企業資金支持方案、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政策等,打出助企“組合拳”。
如何確保這些“真金白銀”迅速高效地落到各家企業的口袋里?4月7日,記者走進包河經開區“抗疫情·惠萬企扶持政策集中受理中心”。在這里,9名園區工作人員正開足馬力啟動“政策直通車”。同時,中心還建立企業復工、復產和需求三項“清單”,開設房租補貼、稅費減免、融資擔保、援企穩崗補貼等代辦窗口,配備專員,統籌疫情期間政策兌現事宜。
“好政策兌現越快越‘解渴’,在園區,我們通過大數據庫,對企業精準‘畫像’,實現政企服務‘一鍵直達’,推進‘咨詢、申報、審批、兌現’四個輪子一起轉。”包河經開區相關負責人以申請公租房舉例:“無需再提交紙材料,只要點擊進入線上平臺,提交申請,包括審批在內的所有流程均在網上以最快速度進行,完成后短信提示也會即時發送企業。”
目前,該中心受理企業和商戶房租減免申請52家,擬減免金額193萬余元;協助157家企業申報區級扶持政策,涉及金額1196萬元,完成科技資源支撐型特色載體專項資金立項4個。先后代辦企業工商注冊412家,批復公租房和人才公寓申請96戶。
社區招聘就近上崗
破題企業用工
莫尼克醫用材料有限公司是廬陽工業園區一家生產醫用防護服的企業,年初五復工后,其產品一直助力抗疫一線。但是企業曾遇到包裝紙箱、標簽等輔料短缺的問題,園區工作人員時康康了解情況后,積極協調園區印刷包裝企業復工為其配套生產,并廣泛發動社區力量,摸排轄區縫紉工資源,先后組織兩批工人前去企業支援,同時召集了10余名志愿者義工義務幫忙,解決了企業用工的燃眉之急。
疫情期間,企業食堂無法開辦,且廚師是外地員工曾一度無法返回上班。時康康又幫助聯系廚師,安排人員為企業提供米、油、蔬菜等日常就餐用品和餐飲的制作,為企業解除后顧之憂全心投入生產。
疫情期間,轄區很多企業因為外地員工無法及時趕回,導致企業生產缺少人手。廬陽經濟開發區通過“互聯網+智慧社區”就業模式,了解企業用工需求,幫助企業進行網上填報,發布招聘信息,將企業招工內容制成二維碼放在轄區每個小區進出口處,居民通過掃碼就可以了解轄區企業各類職位信息。截至4月4日,47家企業在此平臺發布了招聘信息,其中多家企業成功通過網絡平臺共招到員工32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