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現代服務業崛起的背后,到底隱藏著哪些神奇密碼?2020年,在自貿港政策加持之下,現代服務業將走向何方?我們來一探究竟——
搭臺“唱戲”筑巢引鳳
發展亞太金融(基金)小鎮,引導基金行業集聚,是三亞金融探索的一招妙棋。
亞太金融(基金)小鎮位于三亞市海棠灣西南部,西北靠青山,東南臨海榆東線,從小鎮出發到達亞龍灣火車站僅10分鐘車程,占據絕佳的區位優勢。2017年1月3日,亞太金融(基金)小鎮正式成立,以“自貿港金融總部基地,國際化基金聚集平臺”為目標,小鎮構建了基金、培訓、研究“三位一體”的共生金融業態。
“政府支持力度非常大,能給的政策都給了。”張焱透露,起初金融小鎮的發展并不順利,其中最難的就是突破企業入駐政策的壁壘,這方面,海南省、三亞市都給予了百分百的支持,不僅出臺了針對性的文件,還打通了企業注冊的“綠色通道”。令張焱印象深刻的是,為了引入一家大型金融企業,三亞市領導親自出馬,同張焱一起飛往北京,最終爭取到這家金融企業落地三亞。
目前,作為海南第一個金融創新園區,亞太金融(基金)小鎮已有2.6萬平方米投入使用,共入駐企業14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110家,注冊資本158.77億元,有限合伙制企業35家,發起基金規模為400億元,2019年繳納稅收共計2200萬元。
在政策扶持上,三亞拿出了滿滿的誠意,先后制定了《三亞市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金融業快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基石計劃(2019-2021年)》《三亞市培育引進上市公司行動計劃——白鷺計劃(2019-2021年)》和《三亞市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金融業發展扶持獎勵暫行辦法》,推動交易平臺集聚、保險業集聚、“大資管”行業集聚、上市公司集聚、金融會議集聚等“五個集聚”。
“戲臺”搭好了,金融企業也紛紛來了。2018年以來,市政府與光大集團、太平保險集團等30多家金融機構、企業簽署有關金融業方面內容的戰略合作協議;招商銀行三亞分行、千合資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光大興隴信托海南自貿區區域中心、中東信投資公司成功落戶三亞;以國資企業發起設立了三亞國際交易集團有限公司;海南國際商業保理有限公司于2019年10月28日完成商事注冊,成為海南第一家保理公司;覽海投資作為主板上市公司,于2019年10月遷至三亞,三亞上市公司數量增加到4家。另外,海南蜈支洲旅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已向省證監局報輔導申請;上海申亞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已競拍得到東岸單元地塊,計劃建設申亞金融大廈;三亞太平金服產業港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在三亞市吉陽區迎賓路月川單元投資13億元建設太平金融產業港項目。
金融創新開放“加速”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童道馳提出,要抓住建設海南自貿區自貿港的戰略機遇,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金融區域總部,大力發展財富管理、保險等高端金融業態,推動資金等要素自由流動,加快金融創新開放。
“借鑒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貿易港金融業發展的先進經驗,三亞實行金融改革創新和擴大開放的目標著眼于為海南自貿區自貿港建設創造優良的金融服務環境,實現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三亞市金融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開放創新,正是三亞金融業短時間快速發展的“秘訣”。三亞首先加快推進FT賬戶體系在三亞運用,FT賬戶(自由貿易賬戶)就像是資金的高速公路,境內外資金可在這個高效、透明、可監控的通道中實現高效流通,大大提高企業在開展對外貿易活動中的效率。截至2月末,三亞市的FT賬戶體系成績可圈可點,9家銀行累計開立人民幣主子賬戶5302個,中行、浦發銀行開展FT賬戶存款、結匯、售匯、跨境匯劃業務,存款0.64萬美元,結匯250.85萬美元,售匯202.95萬美元,FT匯劃3670.16萬美元。
三亞在金融開放上動作頻頻,探索搭建自由貿易賬戶人民幣雙向跨境資金池,為集團企業跨境資金調配、境內外集團資金雙向流動提供便利。去年4月,由全球頂尖的風險投資公司SOSV基金投資成立的三亞索斯福股權投資有限公司,順利完成工商注冊及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備案,成為海南首家外商股權投資企業。
“開放創新,是吸引我們在三亞設立旗下首個中國境內股權投資公司的重要原因。”SOSV基金相關負責人表示。
2019年2月23日,三亞市政府與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作為初始人,各出資15億元人民幣,設立了海南自貿區開放發展基金。基金通過投資其他基金或項目進行放大,撬動社會資本,形成不低于500億元的基金投資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