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區位優勢、產業格局等“硬條件”變成創新創業、宜居宜業、厚積薄發的“軟實力”?濟南的回答是:招才引智、人才興城。七年前,他們啟動“才聚泉城”名校行活動,“打造一流環境吸引一流人才,用好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城市”,為濟南“走在前列”提供支撐。如今,這項活動已成長為一項系統工程,在精準服務、廣納賢才的同時提升城市品位、擴大社會共識,為產興民富地方發展涵養“人才生態”,為“人與城市”共興共融提供“泉城方案”。
“建設一流環境吸引一流人才”
2019年7月,復旦大學醫學博士田金龍來到濟南,為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所吸引,尤其是高新區生命科學城:高端定位瞄準全球,產業鏈條健全完備,科研隊伍建制齊全……讓他深為欣喜。“與時代同步,與夢想同行,與智者為伍,確實科研工作的良好選擇”,他說。
當地政府的求賢若渴,以及政務服務的便捷高效也讓他印象深刻。如今,田金龍已成為山東軒竹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位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重大專項,推動醫藥創新項目,為濟南生物醫藥事業貢獻才智、實踐青春。
大平臺、高收入、有前途、無顧慮,田金龍將這份體驗在校友群分享,吸引來許多校友一同筑夢。“所謂獨木不成林,其實在園區,這般經歷的人很多”,他說,“大家要么喜歡簡單的創業環境,要么愛上濟南的厚重淳樸,要么欣賞這里的科研基礎。無論什么原因,我們心在濟南,夢在此處。”
濟南,產業名城、底蘊深厚。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新舊動能的戰略轉型,正在經歷一場“脫胎換骨”的蝶變重生。放眼一萬多平方公里的廣闊天地,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中國(山東)自貿區濟南片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區三大國家戰略疊加交匯。中國算谷、中國重工、量子研究院、醫藥產業園等重點項目漸次落地,讓這里飽含生機,成為創業的樂土。
“城市發展、人才先行,海納百川、氣象萬千”,面對如此景象,濟南市市長孫述濤滿心歡喜。他說:“相對許多先進地區,濟南起步較晚,要想趕超跨越必須智慧先行。因此,以一流環境吸引一流人才,用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城市,正是厚積薄發,走在前列的制勝法寶”。
為此,濟南誠意滿滿、舉措多多。出臺“梧桐樹”青年英才集聚計劃,“未來之星”成長計劃、泉城獎學金、大學生追夢濟南行動、頂尖人才集聚計劃等多樣政策,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攜手同心、筑巢引鳳。為讓政策更加精準,他們還因才施策、靶向聚焦,通過專項補貼、生活配套,為人才打消后顧之憂,生活更安心,工作更順心。
打通人才“供需兩端”讓“名校名城”比翼齊飛
關于人才工作,濟南市人社局副局長楊富基感觸頗深。他說,“事實證明,做好人才工作,既要沉下心來做優環境,也要走出門去多發聲,在提升城市品位影響的同時吸引人才、形成共識,從而讓‘人與城市’共融共贏,這既是濟南人才工作的宗旨,也是‘才聚泉城’活動的初心愿景”。
2014年,“才聚泉城”名校行正式啟動。每年年初,在人社局黨組的領導下,濟南市人才服務中心會提前謀劃、統一組織,分單位、分專業、分專題、分地區“常態化”帶領企業進校園、做宣講。截至目前已與83所“985”“211”及省屬重點院校簽訂協議,發布就業崗位近萬個,洽談畢業生過3萬人,引進碩士以上人才3600余人。
“‘才聚泉城’的七年實踐,贏得人才供需雙方的一致好評,也為城市集中引智探出路徑。今年,受疫情影響,這項工作也及時調整,做好服務”,據濟南市人才服務中心主任蘭樺介紹:“以往每年規劃6-7條線路,今年則計劃借助平臺進行線上招牌。讓企業人才‘屏對屏·面對面·心連心’,暢通溝通渠道,實現深度交往。同時,也要讓‘務實濟南’‘智慧濟南’的‘山東老大哥’形象深入人心。”
為確保實效,他們首先對內征詢需求,圍繞信息技術、智能制造、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產業金融等重點領域,梳理出3545個崗位需求,對此建立目錄,按圖索驥尋找“急需緊缺”重要人才。
其次,強化信息發布。他們一方面用好網絡資源,及時更新,擴大影響。同時,加強高校對接,在高校就業信息網、微信群等“一線陣地”發布消息,提高信息的可信度,讓引智工作更高效。
思路既定、著手行動。實踐中,濟南市人才服務中心全面升級服務平臺,依托中國濟南人才網,優化“信息發布、簡歷投遞、素質測評、視頻面試”等在線功能,讓暢通的網絡使服務更便捷。
得益于這套成熟系統,“才聚泉城名校網絡行”一經上線便引發關注。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99所知名高校與濟南建立校地合作聯系。通過多元發布,將濟南“雙創19條”中人才政策、企業簡介、崗位需求精準推送,讓更多名校關注濟南、了解濟南、信任濟南,并愿意融入濟南。截至現在,活動吸引700多家企業上線,發布崗位3155個,人才需求25650人。信息有效推廣,信息點擊量超過33.7萬次,收到簡歷3萬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