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一座比較特殊的城市。地處西南,在中國歷史的脈絡中,是兵家必爭之地。
中央實施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
站在國際視角,成都已成為中國面向亞歐的前沿城市。從物流、土地、人力等成本端,到經濟結構、創新力等效益端,成都將承擔更重要的歷史角色。
縱觀全球經濟格局,時代賦予成都難得的歷史機遇。新的格局之下,成都對于企業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成都經濟引弓向上
任何企業要發展,都離不開城市產業基礎、城市消費力、人才儲備和吸引力、交通教育配套等各方面的支撐。在中國的城市版圖中,在很多領域,成都的競爭力都名列前茅。
就經濟體量而言,2015年成都已進入“萬億俱樂部”,GDP總量約10800億元,全國排名第九位,超過杭州。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255.8億元,同比增長13.9%,繼續處在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位。
就軟實力而言,據統計成都擁有超30家國家級科研機構,33名“兩院”院士,56所高等院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接近3000人,在校大學生超70萬人。
正是這些具備很強競爭力的基本要素,催生了成都之于企業的強大吸引力。據統計,截至9月,成都A股市場上市公司數量已達66家,位居中西部首位,新三板掛牌企業則達到187家。世界500強企業有278家。
讓企業既“安心”又“有信心”
“成都廣闊的發展前景、堅實的產業基礎、巨大的市場潛力,將為上市公司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也希望境內外資本和先進企業推動成都與全球產業的分工融合,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成都市金融工作辦公室主任梁其洲表示。
這樣的表態,讓很多企業“很安心”,也“有信心”。
蘇寧環球副總裁賈森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就指出,政府在企業發展的全過程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從人才引進到經營輔導等很多方面都給予支持。通過政府引導,企業的創新能力也得到增強,進而提升發展活力。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中,很多企業都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并對在成都發展充滿期待。
康得新集團董事長鐘玉表示,“成都在發生巨變,希望成都能夠成為中國精英企業探討發展和未來的一個平臺,成為鏈接中國優秀企業到四川的樞紐。”
“成都這座城市對于本土上市公司的支持、對資本市場的推動力度,一直處于中西部地區前列。”富邦科技董事長王仁宗也告訴記者,“目前企業在成都有很多客戶,如果有機會,我們非常愿意在成都做一些嘗試,或者尋找合伙人來進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