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制造”這兩天成了“網紅”。在正式獲得全國首個“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殊榮的前一天,《“寧波制造”邁向高精尖》的新聞上了《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印象中,“寧波制造”能夠如此高調登場,尚屬首次。頻傳的喜訊,昭示著“寧波制造”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
崇尚實干的寧波人,向來低調務實、不事張揚。翻開歷史的篇章,其實寧波早就有著引以為豪的“制造史”——作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寧波在中國近代史上創造了第一家日用化工廠、第一家機器染織企業等許多個“中國第一”。改革開放之后,寧波憑借港口之便、開放之利,一躍成為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和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目前已形成了以新材料、汽車制造、家用電器等8大千億級產業為支柱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培育了15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和6900多家創新型初創企業。可以說,寧波有今天的發展局面和城市地位,制造業功不可沒。
然而,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轉型步伐的加快,以及資源環境等要素的倒逼,對于要不要繼續大力發展制造業,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有的甚至提出,作為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寧波應該適度控制制造業的規模,以便騰出更多的空間,用來發展航運、金融、港口貿易等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從而進一步提高三產的比重。這種觀點,固然有其合理的成份,但也不盡然。必須看到,每個城市的資源秉賦、現實基礎、產業特色不同,有些地方的發展模式可以學習借鑒,但不能簡單“復制”。別人熱衷什么咱們就搞什么,弄不好就會得不償失、洋相百出。
好在,寧波歷屆市委、市政府對制造業重要性的認識,都是那樣的清晰;好在,寧波歷屆市委、市政府對發展制造業的決心,都是那樣的堅定;好在,“寧波制造”已經像青松一般,牢牢地扎在了四明大地上;好在,“寧波制造”以質量、品質取勝,已經擁有了良好的市場口碑和龐大的“粉絲群”。
道路總是在發展中摸索,共識總是在爭鳴中形成——昨天,寧波取得的輝煌,制造業“居功至偉”;今天,寧波的接力前行,制造業不可或缺;未來,寧波的發展圖騰,制造業“任重道遠”。恰如一位已經調離寧波的原市委主要領導所說的,“制造業是寧波的優勢所在,永遠都不能丟”。
站在“十三五”重要歷史關口的中國,正在開展一場轟轟烈烈的供給側改革。那么,供給側改革,是意在要壓縮制造業的“陣地”嗎?是要放棄“大國制造”的地位嗎?顯然不是。這一重大改革,正是為了做強、做大、做精、做優制造業。有了強大的“中國制造”,我們才能挺起民族的脊梁,才能在更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勇立潮頭,這是時代賦予的重任。
制造業乃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寧波承擔“中國制造2025”試點的意義,不僅在于寧波一地制造業的騰飛。國家更為看重的,是希望寧波發揮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寧波經驗”,帶動更多的城市和地區乃至全國制造業實現鳳凰涅槃,創新發展。“讓‘寧波制造’成為‘中國制造’的領先者,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制造中心,是我們堅定不移的目標。”這是寧波的堅定承諾。我們相信,向著“高、精、尖”的目標邁進,“寧波制造”一定能夠再創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