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區生產總值9270.31億元,增長12.8%以上”,這是天津濱海新區去年交出的發展成績單。而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在去年卻實現了同比下降1.1%。縱覽整個“十二五”期間,新區萬元GDP能耗更是累計下降25.7%,超額完成天津市下達新區的萬元GDP能耗下降18%的目標任務。
在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新區能耗水平卻不斷創造新低,這背后的驅動力來源于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三年來,新區以發展現代產業為主導,狠抓實體經濟不放松,充分發揮高端制造業的強勁優勢,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為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動能。
新產業鑄就新引擎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濱海新區第二次黨代會著眼于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目標,提出“大力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
長箭破空,宏夢終圓。今年6月,我國全新研制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11月,我國最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同一發射場亦首飛成功,并拉開了我國大火箭時代的巨幕。兩型火箭的制造總裝,均在位于新區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內完成。這座占地面積達3000畝的生產基地不僅支撐新區航天產業騰飛,更具備滿足中國未來30到50年發展空間技術需要的研制條件。
新區的航空航天產業在助力深空探索的同時,也撫平著地域空間對于普通人的阻隔。今年是濱海新區與空客牽手的第八個年頭,在雙方共同推進空客天津A330寬體飛機完成和交付中心項目建設的同時,已經交付290余架飛機的空客A320系列飛機天津總裝線近期正式更名為空客A320系列飛機亞洲總裝線,未來“濱海產”飛機將交付亞洲范圍內的航空公司。
在一系列高水平項目的引領下,新區航空航天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實現新突破和新跨越。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新區航空航天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83.32億元,增長13.4%。
航空航天產業是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縮影。在新能源領域,新區聚集了風電整機和零部件配套企業30余家,是國內重要的產業基地之一;在生物醫藥領域,凱萊英、賽諾醫療等本土企業迅猛崛起,推動“濱海創造”走向全球。在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
目前,新區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汽車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糧油輕紡“四個千億”產業為龍頭,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產業體系,新一代通信技術、生物醫藥、物聯網、智能電網、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快速發展并形成高端引領態勢。
老企業再現新活力
新區企業金橋焊材占據著全球焊材市場份額的1/6。這家“獨孤求敗”的行業企業,在兩年前決定要對自己做一場大“手術”。作為耗煤大戶的金橋焊材成立了專項小組,攻關“煤改燃”。經過一年多的攻關,投入上億元的資金,公司“煤改燃”工程于去年年底完工,比計劃提前了一年半。整個工程改造了81條鏈條爐以及配套的煤氣爐、導熱油爐,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依托新的工藝實現節能20%以上。該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煤改燃”的實現,意味著金橋焊材結束了耗煤的傳統工藝時代,步入到綠色清潔能源生產時代。
三年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號角在新區吹響。2014年,新區提出“三年內,3500家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實現企業整體效益提高5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800家以上、產業園區每公頃稅收提高50%以上”的目標。并就此圈定改造升級一批、產業轉型一批、關停重組一批和載體升級一批四大路徑,鼓勵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進行改造提升,引導企業向產業鏈高端延伸。
用電腦輔助人腦,以機器人助力工人,新區正在走上一條兩化融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區立足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實際,通過制定政策、開展試點示范和實施重點項目等發揮引導作用,調動企業推動兩化融合發展的主觀能動性,大力推動新區兩化深度融合發展,助力制造企業轉型升級。根據最新發布的報告,新區兩化融合得分為64.53分,比本市其他區縣平均得分高近2分;與全國相比高14分,整體上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圍繞綠色發展,新區積極推動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應用。截至去年,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為31.1MW;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為1149MW。新區啟動的“節能之星”評選活動,通過充分發揮“節能之星”示范作用,推動企業實施節能改造項目83項,實現節能量10萬噸標準煤以上。新區重點推進燃煤工業鍋爐改燃或并網,對62家工業企業燃煤鍋爐改燃并網情況開展摸底調查,積極推進火電機組、煉化企業和燃煤工業鍋爐關停、改燃或并網工作。
隨著新區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的持續加快,到2020年,先進制造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將達到70%,從而構筑起產業發展的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