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東莞統籌水鄉地區發展戰略,到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到虎門港與沙田鎮、長安新區與長安鎮、生態園與松山湖統籌發展……過去5年來,東莞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加快區域統籌發展步伐,打造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通過主體功能區建設,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實現了資源的統籌優化配置。東莞探索區域統籌發展模式,形成了獨特的“東莞經驗”。
水鄉“試水”經濟區再造“新東莞”
在過去30多年的改革歷程中,東莞形成了“一鎮一品”的特色鎮域經濟模式,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東莞奇跡”。然而,土地、能源、產業布局及城鎮規劃等瓶頸日益凸顯。特別是水鄉地區,逐步成為東莞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不但生產生活環境嚴重惡化,且環境容量逼近極限,承載能力不斷下降。
正緣于此,2012年東莞劃定總面積510平方公里的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推進“10鎮1港”資源整合共享。很快,此項重大戰略舉措,得到了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2013年2月19日,廣東省政府正式印發《東莞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建設工作方案》,東莞統籌水鄉地區發展工作正式上升為省級戰略。這是東莞首個晉級省級戰略的“經濟區”,也是廣東首個以水鄉特色為發展主題的省級戰略“經濟區”。2014年,省政府同意設立東莞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管理委員會。
用“經濟區”的概念代替行政區劃,既巧妙地繞開了復雜的“區劃調整”,又從經濟角度、產業合作切入,實現資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與以往各自為政的“諸侯經濟”相比,“經濟區”的突圍,沖破了各鎮本位思想、小集團利益的局限。而各區域之間的政府職能協調問題可能隨著一體化進程最終會水到渠成。
隨后,備受關注的《廣東東莞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提出,東莞要努力將該區建成國家水鄉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粵港澳優質生活圈的特色區域、珠江口東岸產業優化發展先導區、穗莞戰略合作重要平臺,到2030年該區GDP達5200億元,相當于再造一個新東莞。這種突破行政區劃的限制,按照經濟區劃來謀劃的發展合作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國頗新穎。
自實現資源統籌發展后,水鄉地區就被打通了“任督二脈”,加快了發展的步伐。經濟區建設不但實現開局良好、亮點頻現,還實施了一批改革措施,啟動了一批基礎項目建設,吸引了一批投資項目落地,制度創新框架基本建立,統籌發展局面逐步打開。
鎮港統籌邁開區域統籌發展第一步
鎮港統籌,是東莞探索區域統籌發展邁開的重要一步。2012年底,市委市政府作出沙田鎮與虎門港統籌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經過近四年來的努力實踐,鎮港統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數據顯示,近三年來鎮港GDP年均增速10.5%,稅收總額年均增速超23.1%;東莞全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到350萬標箱,位列2016世界集裝箱港口100強榜單第43位。此外,鎮港近年累計獲得統籌發展改革等11項全市單打冠軍,入選全國重點鎮,獲得了國家衛生鎮、省生態鎮、省文明鎮等稱號。
事實上,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里,沙田鎮與東莞港的行政體系獨立,嚴重制約了兩地的發展,具體表現為東莞港港口征地拆遷進展緩慢,沒有港口腹地支撐臨港產業落地,而沙田鎮則遲遲沒有屬于自己的經濟增長極。
不過,自沙田鎮、東莞港2012年實施鎮港統籌發展后,鎮港圍繞“興產業、強港口、育新城”的總體目標,全面整合行政資源,鎮港融合不斷加速,曾制約鎮港發展的瓶頸也終于被打破。當前,依托港口這一特殊區位優勢,鎮港正在成為東莞建設“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關鍵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