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將至,順德人譚海良投資建設的北方最大家具賣場——河北金鑰匙家居中心即將迎來今年最后一撥旺季,距離1000多公里,萬和合肥基地、美的蕪湖工廠里,工人們還在加班加點,趕工年底的生產高峰。
而在千里之外,這些企業的總部,佛山順德,每天都貨如輪轉,并為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生產基地源源不斷地輸送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管理經驗。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順德成就了制造業,制造業也成就了今天的順德。作為世界工廠的重要車間,正是制造業成就了順德之于廣東、之于全國的“江湖地位”,也推動順德長期在中國縣域經濟中領跑。
然而,隨著本土要素瓶頸的日益突出、產業競爭的加劇,出于生產要素的配置、產銷一體的現實、成本效率優化的考慮,越來越多的順德制造型企業跳出本土的彈丸之地,放眼全省、布局中國,開辟更廣闊的新產業天地。
那么,產能的外遷對順德本土制造又帶來哪些影響?順德制造又將如何保持制造業重鎮的地位?在不少走出去的順德企業代表看來,抓住工業設計、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核心零部件等關鍵環節,未來順德制造將由大變強,在中國制造業版圖繼續引領前行。
要素瓶頸倒逼產能轉移成大勢
今年,北方“煤改電”政策讓順德空氣能企業迎來了爆發性的增長,但廣東華天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建毅對企業產能的外遷依舊“耿耿于懷”。
3年前,因本地發展空間受限,以華天成為代表的20多家順德空氣能企業整體外遷,目前華天成已在河源龍川、肇慶建立起另外兩個生產基地。“我們一直想在順德大良要10畝地建總部,但卻找不到合適的地方,產能往外轉移也增大了公司的管理成本。”郭建毅說。
事實上,近年來家電、家具、機械等順德優勢產業,選擇“走出去”也緣于遭遇類似的困境。“做實業離不開土地、人、廠房、資本等幾個關鍵要素,最重要的土地沒有了,繼續尋求發展就一定要走出去。”安徽科達潔能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劉欣說,科達潔能位于順德陳村的總部,發展空間已經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