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我國經濟發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的關鍵性舉措。東莞作為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先行地區,出臺了《中共東莞市委關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統領推動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意見》,為全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了方向。在這個背景下,文化領域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融入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文化改革提供有益借鑒,成為東莞文化戰線的重要任務。
推進文化供給側改革,首先在供給主體上,按照公共文化社會化發展的趨勢,應堅持由“政府辦文化”轉為“政府管文化”,由政府單一供給轉向政府、社會、企業、公民諸方面的多元供給。
近年來,東莞積極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文化建設,取得初步成效。一是鼓勵社會辦活動。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面向全國公開招標,吸引社會文藝表演團隊承接文化惠民演出,豐富演出的內容和形式。2013—2016年累計面向全國招標了750場文化惠民演出活動,吸引了全國15家優秀文化企業參與投標。在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下,東莞的文化市場更加活躍。二是鼓勵社會辦博物館。改變政府辦博物館的單一模式,鼓勵和引導各社會主體通過各種方式,以資金、藏品、管理等各種要素投入,興辦民辦博物館或公私合營博物館。目前全市共建成博物館49座,其中民辦博物館31座,民辦博物館數量位列全省地市前列。三是鼓勵社會辦團體。積極創新機制,探索建立“政府扶持、基地整合、社會運作”模式,鼓勵社會辦文藝團體,在全國各城市當中率先提出打造“音樂劇之都”的目標,形成了“東莞音樂劇五合一產銷模式”,推出了14部莞產音樂劇,初步打響“音樂劇之都”品牌,為東莞增添了文化品位、浪漫情懷和國際視野。四是鼓勵社會辦基金。通過“政府引導、機構管理、市場運作、投貸結合”的新型產業基金運作模式,成立“東莞市正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文化產業發展。
今后,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消除市場準入歧視,出臺完善相關的政策文件,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民間資本參與競爭。制定加快培育市場主體的政策措施,有效促進文化類社會組織的成長,努力推動文化供給主體的多元化。通過出讓冠名權、社會捐助或捐贈等多種方式,組建文藝演出團隊,由民間運營公有文化設施,鼓勵民間資本以市場運作的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公共文化發展模式。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既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文化供給能力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東莞文化產業取得長足發展,2011—2015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從193.9億元增長至320.4億元,年均增長13.4%;文化企業發展到871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64家。但東莞文化產業供給結構不優,文化制造業占比過高,文化服務業發育不足。
根據經濟發展規律和國際發展經驗,城市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后,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代表的高端服務業將進入高速發展期。2015年東莞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正處于“文化創意+制造業+科技業”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要發揮文化產業專項資金引導作用,圍繞“文化+”培育壯大新興文化業態,促進文化產業與科技、金融、旅游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強化文化產業特色,做大做強時尚服裝、智能家居、創意定制珠寶首飾、體育用品等集時尚、創意、生產、消費于一體的文化產業集群。進一步完善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政策,引導組建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服務聯盟,從咨詢、擔保、貸款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全程服務。促進文化創意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發展,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強化文化對互聯網產業的內容支撐、創意提升,加快培育“互聯網+文化”雙向深度融合的新型業態。促進文化創意與會展業的深度融合發展,以文化創意提升加博會、漫博會、臺博會、廣印展、服交會、名家具展、沉香博覽會等展會的管理、宣傳和服務能力,拓展創意策劃、宣傳傳播、布展設計、設備租賃等相關配套產業,形成完整的會展服務產業鏈。“十三五”期間,要爭取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到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600億元以上,占全市GDP比重達6.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