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政府日前印發“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將“十三五”科技創新的目光瞄向智能制造、納米技術、深海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等前瞻性領域。到“十三五”末,山東力爭使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8000家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在38%左右。根據規劃,我省將建設青島國際海洋科學中心,打造特色海洋產業聚集高地,形成“一核多極”的海洋科技產業聚集區發展格局,推動山東半島加快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
按照規劃,山東省未來將在海洋、農業、材料、信息、生物醫學、能源、資源與環境等基礎研究領域,布局重大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在智能制造、機器人、納米技術、深海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生物4D打印技術等前瞻性技術領域超前部署,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十三五”期間,山東省將組織實施16個領域的重大創新工程,包括透明海洋、精準農業、鹽堿地綠色開發、高性能特種新材料、高端制造裝備、環保溯源治理、精準醫療、重大新藥創制等,力爭取得重大創新成果和群體性技術突破,引領經濟社會發展。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薛飛)
六大任務建設創新型省份
《規劃》全文共分八章,從構建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構建支撐引領的技術體系、打造區域創新高地、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構建科技合作新格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等六個方面提出了“十三五”時期創新型省份建設的主要任務。
構建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
《規劃》提出,力爭到2020年,形成企業創新活躍、高校院所創新能力強、創新人才集聚、創新基地和平臺布局合理、產學研用協同高效、服務支撐有力的創新組織體系,自主創新能力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包括:加快構建普惠性的企業技術創新引導政策體系,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鼓勵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普遍設立研發機構,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鞏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賦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科研自主權,加快建設一流的現代科研院所,支持高校建立以需求為導向、創新為核心、協同為紐帶、服務為目的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科教協同創新,發揮源頭創新主力軍作用;加大創新型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建立領軍人才發揮作用的政策保障體系,完善創新型人才流動、激勵機制,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研基地和創新平臺布局。發揮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龍頭帶動作用,瞄準國際科技創新前沿,布局建設一批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爭取更多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落地我省。
強化科技創新對發展的支撐引領
《規劃》提出堅持三個面向,加快構建支撐引領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技術體系,提高科技供給質量。重點是:
堅持目標導向和需求牽引,在海洋科學、農業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生物醫學、能源科學、資源與環境科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布局重大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在智能制造、機器人、納米技術、深海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生物4D打印技術等前瞻性技術領域超前部署,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在“十二五”期間已實施的省科技重大專項基礎上,圍繞國家和我省重大戰略需求,強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一體化部署和產學研協同攻關,組織實施透明海洋、精準農業、鹽堿地綠色開發、高性能特種新材料、高端制造裝備、環保溯源治理、精準醫療、重大新藥創制等16個領域的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力爭取得重大創新成果和群體性技術突破,引領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打造山東特色區域創新發展新高地
圍繞“兩區一圈一帶”區域發展戰略,優化區域創新布局,推動人才、資本、技術與信息等創新要素合理流動,系統打造一批區域創新示范引領高地,引領和帶動全省區域創新水平整體提升。包括:
高水平建設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海洋生命健康、海洋工程裝備、綠色海洋化工等領域打造一批海洋特色科技產業聚集區,推動山東半島加快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
加快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完善省級農業科技園—省級農高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國家農高區四級聯動、梯次發展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帶動提升全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
支持濟南、青島建設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推動一批有條件的城市盡快進入創新型城市行列,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市進入創新型城市行列。
營造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規劃》提出大力培育發展市場化的科技服務機構,完善科技服務業鏈條,構建全省統一的技術市場體系,推進科技服務業加快發展;建設各具特色的創新創業孵化載體,培育多元化創新創業主體,打造專業化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多層次資本市場,開發和創新科技信貸產品,完善科技金融綜合服務體系,促進科技和金融緊密結合;深入推進知識產權強省戰略,實施知識產權創造工程和專利運用促進工程,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實施“十個一百”科技創新品牌培育工程,加強科技創新生態環境建設。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要素集聚化、載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資源開放化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構建開放融合的科技合作新格局
《規劃》提出主動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深化與沿線國家高層次、多形式、寬領域的科技合作;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科技園區、經濟園區和企業,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科技產業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全面落實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以及有關著名高校的戰略合作協議,加快建設中科院山東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深化與國內大院大所和大型企業在合作研發、人才交流、平臺建設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政府職能向創新服務轉變,進一步強化政府科技管理部門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的職能,建立科技咨詢支撐行政決策的科技決策機制,提高政府創新服務能力;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完善以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發計劃、基地和人才建設、產業引導基金為主體的相互銜接的省級科技計劃體系,加快建立健全決策、執行、評價相對分開、互相監督的項目管理機制,完善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計劃和科研經費管理辦法,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完善科技評價體系和機制;深入推進科技成果權益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組織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