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廣州市市長溫國輝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完善城市功能和生產力布局,實施“樞紐+”戰略,強化中心城區與外圍城區之間互聯互通,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逐漸完善大交通綜合網絡體系,支撐樞紐型網絡城市加速成型。
“要發展先修路”這句話喊了多年,亦被無數先例印證。深諳此道,在十三五期間,廣州的發展中,交通再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今年,廣州將推動地鐵九號線一期等4個項目建成開通,地鐵通車總里程達400公里。同時,加快廣州港深水航道拓寬工程、南沙港鐵路、白云機場改擴建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3個國鐵項目、8個城際軌道項目……。樞紐型網絡城市正在加速成型。
廣州樞紐型網絡城市建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融合。一方面是高鐵與鐵路的融合。很多時候,我們乘坐高鐵去一個城市旅行,最耽誤時間的不是在旅途中,而是在“最后一公里”。由于很多城市的高鐵站建在郊區,導致旅客不得不再座1、2個小時的公交。無疑,廣州推動鐵路樞紐銜接京廣、京九、廣湛、廣汕等9條高速客運鐵路和4條普速鐵路,形成“人+C”形路網融合,將有力的提升鐵路運輸效率,為廣州發展再加“一把火”。
另一方面是樞紐型網絡城市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融合。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一帶一路構建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要承擔起這份擔當,廣州積極加快路網建設。今年新增國際航空航線10條以上,搭建以廣州為起點的“空中絲路”;去年1-11月,廣州21個國際航運樞紐工程完成投資121.5億,新增國際航線10條,港口貨物吞吐量達5.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2000萬標箱。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融合,讓廣州樞紐型網絡城市更具“國際范”。
“樞紐+”戰略助廣州企業揚帆出海。2015年4月,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標志著“一帶一路”倡議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在《愿景與行動》的規劃中,廣州分別涉及開放合作區、沿海城市港口和國際樞紐機場。無疑廣州樞紐型網絡城市建設,就是要為廣州融入“一帶一路”鋪軌,助廣州企業揚帆出海。
廣州是我國涵蓋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的典型樞紐代表。因此“樞紐+”戰略不僅關乎自身的城市建設和廣州企業走出去,更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具有示范作用。作為中國的“南大門”、改革之窗,廣州更要在樞紐型網絡城市中領先一步做好示范。具體而言,一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提速”,讓廣州快速完成“樞紐+”布局。二是加快交通網絡的融合,通過海港、空港聯運,助廣州企業揚帆出海,推動整個區域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