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省政府出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5”專項行動方案。在“補短板”方案中,提出“促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8個月來,“補短板”成效如何?
昨從全省國防科技工業工作會上獲悉,2016年,我省軍工經濟預計實現總產出1246.6億元,同比增長9.7%。
重大項目紛紛落地
補軍工經濟短板
9日12時37分,在快舟一號甲火箭發射升空26分鐘后,其搭載的“行云試驗一號”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是“行云工程”的第一顆試驗驗證星。
“行云工程”是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五大項目之一。去年9月12日,航天科工集團與我省簽訂協議共建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打造千億級商業航天項目。時隔半月,由中航工業通飛公司、中航工業特飛所/中航通飛研究院共同承擔的中國特種飛行器研發中心,在東湖高新區進入建設實施階段。武漢光谷激光科技園、量子通信“武漢至合肥”干線等一批在鄂軍工企業投資或參建的重大項目,也在去年陸續啟動。
中航工業通飛公司董事長曲景文表示,通用航空市場潛力巨大、發展迅速,是引領制造業提檔升級的新興產業之一。武漢研發中心將輻射華中地區,希望帶動更多的通用航空企業來漢聚集。中國航天三江集團副總經理伍曉峰說,量子通信事關國家信息和國防安全,我國量子通信技術領跑世界,武漢作為光電子產業集聚區應該抓住機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省國防科工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推進軍民融合產業供給側改革,首要任務是補齊軍工經濟的短板,充分發揮軍工技術的溢出效應。一批重大項目的啟動和建設,有力提升了軍工經濟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輻射引領作用。
打造身邊的“神兵利器”
補科技創新短板
作為國家項目的承擔者,許多在鄂軍工企業都是某一領域的“國家隊”,掌握著大量核心技術。這些“高精尖”的神兵利器,如何轉化為生產力?
省國防科工辦主任張忠凱表示,關鍵是補齊軍工科技創新的短板,著力推進協同創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五鏈”有機協調、互相支撐,實現創新主體充滿活力、創新資源優化配置。
一根頭發絲粗細的光纖,釋放出的激光能量可用于飛機、輪船和汽車的焊接施工。這是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所屬武漢銳科激光正在研發的國內首臺2萬瓦光纖激光器,預計將于2018年上半年問世并投入使用。“目前,我國2萬瓦光纖激光器只能依賴進口。”銳科公司負責人介紹,一臺進口的2萬瓦光纖激光器市場價格為600萬元,實現國產后,售價可下降40%。“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銳科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給予不低于國外收入的豐厚報酬,還給予一定比例的技術股份,讓他們有位、有權、有責。”昨日,銳科公司負責人閆大鵬透露,在研制萬瓦激光器期間,一名80后工程師突破了一項關鍵工藝技術,公司一次性獎勵20萬元。
中船重工七一九所利用自身具備的核測量技術優勢,自主開發石油測井儀器及裝備,相關產品填補國內空白,該產業產值規模接近2億元。“石油設備是七一九所五大軍民融合產業之一。”該所負責人介紹,所里設立了科技自主創新資金和新興產業基金,每年1500萬元用于支持項目研發。同時,在考核獎勵、收入分配、市場開拓等方面向軍民融合傾斜,激發從業人員干事創業的熱情。
降低政策門檻
壯大民企“參軍”
“高德紅外公司全資收購地方重點保軍單位9604廠。”去年這則消息在圈內引發不小震動。民營企業收購軍工單位,在我省尚屬首次。
“過去,民營企業要取得軍工保密資格要層層審批,收購軍工單位想都不敢想。”襄陽一家民企負責人說。
如何打破民企“參軍”的玻璃門和彈簧門,讓更多民用技術加入到武器裝備研制中?
近兩年,我省著力推進分類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目錄》(2015版),落實降低“民參軍”政策門檻的要求。到去年底,我省取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單位有124家,其中2016年新增2家、注銷3家;取得軍工保密資格認定單位有217家,其中2016年新增33家。同時,對民企從事軍品科研生產,我省還給予稅費優惠、資金支持等。
省國防科工辦負責人介紹,今年在“補短板”的同時,軍民融合產業將抓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動軍工與民用單位加強合作,促進軍工人才、科研、基礎設施、試驗設備等資源與非軍工單位共享,重點突破一批制約行業發展共性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