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經濟是提高經濟運行效率與質量的新型經濟形態,重慶建設互聯網經濟高地有什么“先天條件”?今(17)日,記者從《重慶市建設互聯網經濟高地“十三五”規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到2020年,我市將建成國內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響力的互聯網經濟高地。“十二五”期間,我市網絡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不斷加強,互聯網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互聯網經濟實現良好起步。
據市發改委副主任楊昌學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市網絡基礎設施能力顯著增強,通信網絡設施實現3G網絡全覆蓋,都市功能核心區與都市功能拓展區全域、其他區縣(自治縣)城區和鄉鎮4G網絡100%覆蓋。此外,我市還躋身國家十大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城市,網間互聯帶寬200G,省際出口帶寬4.74T,互聯網直聯城市增至17個,并建成了10萬臺服務器計算能力的云計算基礎設施。
新生經濟發展也呈現出良好態勢。其中,數字傳媒、文化等創意產業快速發展,年產值突破600億元,數字內容創意和版權交易產業集群逐步形成。眾包眾扶水平不斷提升,眾創空間達405個。
電子商務勢頭強勁,2015年網絡零售額600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6000億元。跨境結算能力明顯提高,2015年離岸金融結算額1061億美元,易極付獲中西部首塊電子商務跨境外匯支付牌照。云計算、等產業高速增長,2015年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銷售收入1650億元,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200億元。
“隨著現代農業穩步推進,信息化助推農業生產效率和精準化生產水平持續提升,我市已形成9個特色鮮明、功能互補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水平也穩步提高,‘兩化融合’指數78.96,居全國前列。”楊昌學表示,我市融合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此外,我市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加速集聚,實現百億銷售規模。戰略性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形成一批以眾創空間、眾包分享、網絡服務、創新型金融、資信中介等為主的高端服務業,全市服務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公眾對互聯網融合創新的認識不斷加強,制約互聯網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得到進一步破除,互聯網產業發展環境逐步改善。互聯網助推社會民生全面發展,信息社會指數0.41,網民達到1445萬人,互聯網普及率48.3%。
有了“十二五”打下的堅實基礎,我市互聯網經濟發展定下了“十三五”發展目標:到2020年,建成國內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響力的互聯網經濟高地,即網絡基礎完備、融合應用廣泛、產品業態豐富、網絡泛在安全、人才集聚充分、政策環境優越、經濟動能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