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深圳堅持以“質量第一、以質取勝”的思路推動工作,以質量優勢對沖成本劣勢,以質量先行贏得發展主動,贏得了中高速的增長。辯證來看,在經濟發展上把質量放在第一位,不僅支撐了深圳發展效益的提升,也支撐了深圳可持續的穩定增長。
從經濟質量看,全口徑財政收入方面,深圳從2010年的3507億元增加到去年的7901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107億元增加到3136億元。這都是我們堅持以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樹立質量第一的意識,長期堅持下來的結果。
從創新質量看,研發投入由2010年的333億元到2016年的超過800億元,占GDP比重也提高到4.1%,相當于世界排名第二的韓國的水平。創新載體數量2010年是419家,到2016年是1493家。專利方面,PCT專利申請數量2010年大約5500件,去年大約2萬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方面,2010年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354家,到去年已經超過8000家,現在總量是過去的近6倍,無論增速還是總量都比較突出。
從城市質量看,以原特區外投資為例,2011到2016年原特區外累計投資超過1.14萬億元,占全市總投資的70%。地鐵運營里程去年達到285公里。
從生態質量看,也有大的提升,實現了經濟質量和生態質量“雙提升”。從民生質量看,2011~2016年全市九大類民生投入年均增長30%,累計大約是9000多億元。比如在學位供給上,期間新增中小學學位16.3萬個,幼兒園學位17.3萬多。
從以上這些方面可以看出,深圳按照中央要求推進質量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充分體現了質量型發展的成效。我們將進一步強化質量意識,把質量的要求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記者:您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努力爭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排頭兵。報告用相當大的篇幅進行了闡述,請問這是基于什么考慮的?
許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們今年工作的主線,中央對這一點要求非常明確。深圳作為經濟特區,要在中央確定的大政方針上,率先抓好落實,爭取走在前面。中央作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指明了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對于我國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對于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戰略意義,對于產業特別是制造業提升水平、走向中高端,更好地滿足消費升級需要,進一步穩固外貿市場等,都是極其重要的。
深圳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非常豐富,需要從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去具體認識、理解、落實,所以我們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作了六個方面的闡述:一是創新,如何利用創新驅動發展增強供給能力,用創新創造新的供給,引領新的需求。二是質量,質量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通過質量引領進一步提升供給水平。三是轉型升級,通過轉型升級進一步優化供給結構。四是實體經濟,打下更加堅實的供給側根基。五是改革和制度創新,進一步完善好供給環境。六是民生,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這六個方面都非常重要,深圳就是要從這些方面發力,爭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