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村莊的小路上,京東、淘寶刷墻忙……在互聯網風口吹過農村之際,互聯網巨頭們爭相“上山下鄉”。2016年,重慶新增萬州、梁平等9個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區(縣),至此,重慶的電商“榜樣”區縣達到17個。如何讓農村電商發展更上一層樓?昨日,重慶商報邀請多位市政協委員,就重慶的農村電商發展開展討論。
看問題
電商轉型及配套服務較少
市政協委員張穎超關注重慶農村電商發展多年,她說,目前我市在農村電子商務應用上雖然有重大進展,但仍存在瓶頸,主要方式還是集中在傳統個人網上消費方面,而真正參與到電子商務轉型應用及提供配套服務的企業較少。
從企業規模來看,重慶通過本土企業培育、引進知名企業、發展壯大網商、推動電子商務應用、打造電子商務集聚區和完善支撐服務體系等工作,但是真正立足本地、服務本地產業的電商企業數量較少,整體實力不強。
從產業鏈最末端來看,我市擁有較為豐富的農特產品和特色旅游產品,但產業化、標準化程度不高,推廣程度不夠,缺乏品牌和創新,在市級層面有競爭力和關注度的產品競爭力不強、知曉度不高。同時,物流運營能力有限,缺少專業人才隊伍為之做好后續的營銷推廣服務。
談建議
園區化發展形成示范效應
農村電商是改變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打破瓶頸,讓農業插上互聯網翅膀呢?
市政協委員張穎超建議,政策上,重慶應按照政府推動與企業主導相結合、鼓勵技術創新與促進應用服務相結合、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相結合、重點推進與全面發展相結合的原則,鼓勵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創業園區、傳統企業電商孵化園區等,在公共服務、技術指導、平臺建設、房租補貼、稅收優惠、人才培養等,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促進園區健康發展。
同時,應在現有基礎上,加大對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扶持機制,對大型電子商務、物流項目在渝落戶或者建立運營基地,吸引第三方運營企業入駐給予特別支持。對落戶的電子商務企業、第三方運營企業等開展針對性的扶持,激勵企業做大做強,快速形成規模,產生示范效應。
“兩條腿”走路形成規?;?/p>
張穎超表示,重慶的農村電商要形成規模化,需要本土傳統企業的轉型與引進外來企業“兩條腿”同時走路。
首先要鼓勵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生產適合電子商務發展新形勢的適銷對路的產品。二是鼓勵傳統企業與知名平臺企業合作,集中支持一批品牌企業開設旗艦店,利用第三方平臺的影響力,開拓網上市場。扶持本地電子商務企業打造本地主要農業產品網絡交易服務平臺,繼續包裝組織涉農企業、合作組織和商戶進行農產品網上購銷對接工作。
其次,要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吸引國內外市場份額較高的電子商務企業,帶動和促進本地電子商務發展,整合區域優勢產業,建立立足本地區的旅游網絡平臺、云計算服務平臺、物聯網應用平臺等,加快電商產業發展。
利用職校資源擴充人才
市政協委員李耀表示,整體來看,重慶乃至國內的電商產業發展城鄉差距仍然很大,而農村電商人才缺乏,正是農村電商事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而這也充分說明農村電商發展潛力巨大,可以說是一座有待繼續開發的“金礦”。
李耀認為,為加快農村電商的發展,應該培訓更多的農村電商人才,打通農產品的“上行通道”和消費品、生產資料的“下行通道”,并與城鄉就業、農村扶貧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