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碼深圳經濟中高速增長到探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暢談創新發展的全球視野到落實民生實事的切實作為……17日,為期4天半的深圳市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市長許勤出席記者會。1個多小時內,許勤共回答6個問題,涉及深圳質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深港合作、提升市民“獲得感”、城市質量提升等話題。
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了深圳建設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定位,深圳如何布局新一輪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許勤說,目前全球正處于科技和產業創新集中爆發的前夜,互聯網應用、生物技術、新材料應用等領域的集中爆發,將對全球經濟產業結構、科技創新產生根本性的長遠影響。今年開始,深圳推出“十大行動計劃”,包括重點推進十大基礎研究機構、組建十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建設十大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過去我們更多是把海外資源集聚過來,現在要更多地‘走出去’,走向全球科技最前沿區域,走向人才最集聚區域,共同建設國際化創新中心,使深圳的創新觸角遍布全球創新最活躍區域。”
關鍵詞1 深圳質量
以質量優勢對沖成本劣勢,以質量先行贏得發展主動
記者:2016年,深圳經濟實現了9%的增速,這是否是深圳質量發揮作用的結果,是否就是您在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到的“以質量優勢對沖了成本劣勢”?
許勤:深圳去年發展取得的成績,是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落實中央“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要求的實踐結果。近年來,深圳堅持以“質量第一、以質取勝”的思路推動工作,以質量優勢對沖成本劣勢,以質量先行贏得發展主動,獲得了中高速的增長。在經濟發展上把質量放在第一位,不僅支撐了深圳發展效益的提升,也支撐了深圳可持續的穩定增長。
從經濟質量看,全口徑財政收入方面,深圳從2010年的3507億元增加到去年的7901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107億元增加到3136億元,前者是2010年的2倍多,后者接近3倍。這都是我們堅持以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樹立質量第一的意識,長期堅持下來的結果。
2010年以來,深圳全口徑財政收入是3.76萬億元,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總量是1.87萬億元,累計財政收入是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的2倍,這充分說明投入產出比很高,反映出我們的經濟發展質量比較高。另外,產業結構方面,除了三次產業結構優化之外,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去年提高到53%,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大約為40%,這也處于領先水平;工業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先進制造業占工業比重超過70%;三產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服務業占經濟總量比重超過60%,其中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超過70%。
從創新質量看,深圳研發投入由2010年的333億元到2016年的超過800億元,占GDP比重也提高到4.1%,相當于世界排名第二的韓國的水平。創新載體數量2010年是419家,2016年是1493家,是過去的3.6倍。專利方面,PCT專利申請數量2010年大約5500件,去年大約2萬件,也是3.6倍,占全國總量50%左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方面,2010年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354家,到去年已經超過8000家,現在總量是過去的近6倍,無論增速還是總量都比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