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后,該企業的報關人員和交通成本可大幅減少,一年可省下90萬元。更為重要的是效率的提高。萬麗說,過去辦理一次業務,跑下來要一天,如果資料不全或有什么問題,還得來回跑幾天。
一批出口貨物因用料存疑被海關卡住,企業迅速通過互聯網與海關進行遠程視頻磋商,問題在短短幾分鐘內便迎刃而解。
這一幕,發生在被譽為“世界工廠”的東莞。當地一家臺資企業的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僅此一項改革,每年就能為該企業減少近百萬元的人員和交通開支。對于東莞龐大的制造業企業、進出口企業來說,這樣的“減負”在當前顯得彌足珍貴。
近年來,伴隨著勞動力、土地等傳統紅利逐漸消逝,加之全球經濟仍在陰影中徘徊,東莞經濟一路承壓。
作為應對之策,東莞轉型升級亦明顯提速,大舉開展“機器換人”,追求創新能力優化提升,意欲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諸多做法備受關注。
此外,作為全國商改、三互大通關的先行地,2016年東莞被國家“點題”開展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亦是廣東唯一試點城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研發現,東莞在經濟管理服務制度改革、投資貿易便利化改革等方面的探索,部分成效初顯。改革與創新遙相呼應,這是東莞轉型的“AB面”。
“互聯網+”提升貿易便利化
年關將至,但東莞綠洲鞋業有限公司的車間里仍舊繁忙,車間外幾臺貨柜車正等待裝貨完成,將要奔赴碼頭。作為臺資企業,綠洲鞋業位于東莞厚街鎮,在此深耕10多年并逐步發展成為擁有員工9000多人,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大型制鞋企業。
“你知道的,現在大家生意都不好做。”談及當前的外貿形勢對東莞制造業的影響,綠洲鞋業經理許文交操著濃重臺灣口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出感慨。
不過,東莞海關推行的“互聯網+e通關”改革卻讓他感到頗為欣慰。
目前,借助網上交互平臺和執法輔助平臺,東莞實現審單、保稅監管、稅收征管和行政審批等多個領域60項通關業務的網上辦理。此外,該平臺還具備遠程視頻磋商功能,當海關對通關貨物存疑時,可與企業通過視頻面對面解決問題。
綠洲鞋業的關務室經理萬麗對這一貿易便利化利好有直觀感受。萬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改革之后,該企業的報關人員和交通成本可大幅減少,一年可省下90萬元。更為重要的是效率的提高。萬麗說,過去辦理一次業務,跑下來要一天,如果資料不全或有什么問題,還得來回跑幾天。
事實上,作為外貿大市,面對持續低迷的外貿形勢,近年東莞一直在致力于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包括在全國率先形成 “三互”大通關模式。
東莞海關副關長宣飛介紹,2016年,通過“互聯網+e通關”, 東莞海關為企業節省成本近3200萬元,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腿”的目標。
貿易便利化程度提升,加之產業轉型升級成效初顯,也使得東莞外貿在當前形勢下實現一定程度的逆勢上揚。2017年的東莞市政府工作報告披露,2016年東莞的進出口總額增長10%左右,增速在全國五大進出口城市中位居第一,其中出口增長2%左右。與之對比,2016年,廣東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微降0.8%,同期全國下降0.9%。
東莞市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2017年東莞進出口總額預期目標為增長3%,并將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在探索對接國際經濟管理新模式等六方面,推進20項重點任務,年底前取得階段性突破。在經濟管理服務改革等五方面,推進32項具體改革措施,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改革經驗。同時,向上爭取第一批19項支持政策。
市場主體數量達84萬戶
除了多方面運用互聯網,為企業“減負增效”之外,東莞在商事制度改革上也在不斷推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記者了解到,東莞在全國首創的一種模式:新業態企業集群注冊。
簡單地說,就是初創企業自身不需擁有固定場所,甚至也不需去租用創客空間的辦公室,只依托創客空間的地址,即可作為自身企業工商注冊登記的地址。由此,一些創客空間搖身一變成為托管企業,而注冊在托管企業地址上的初創企業,則稱之為集群企業。
東莞市邦勝集群注冊托管有限公司總經理廖德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該公司目前共入駐有276家初創企業,其中100多家為集群企業,沒租辦公室,但也享受相應服務。
東莞市工商局副調研員張志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此舉主要是針對一些創業者和新業態企業無固定辦公場所的辦照難題,旨在解除電子商務、專業設計、軟件開發、科技研發、文化創意等對住所要求不高行業的經營場地限制和束縛,以加速新經濟、新動能的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從2014年啟動試點到2015年東莞全市推廣,截至目前,東莞累計成立集群注冊托管公司534戶,登記集群企業12477戶。
需要指出的是,這與此前多個自貿區開展的“虛擬地址注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也有不同。張志云就指出,東莞新業態企業集群注冊的核心是管,并非一味簡單的放,這項改革的邏輯在于:政府管住托管企業,托管企業管好初創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