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廣大中西部地區正處于加速工業化進程中,成都作為一個工業體量較大的城市,增速在四川省、在全國一直保持領先,同時由于特殊的盆地環境,成都市一直面臨環保的巨大壓力。成都市化壓力為動力,通過不斷實施工業轉型升級,推動工業提質升位,在工業綠色發展方面探索出了一種新的模式,進一步推廣該模式,可為中西部省市和東部工業新興省市的工業發展提供有力的借鑒。
工業園區高度集中集約發展
“十二五”期間,成都市工業園區經濟規模效益進一步壯大,目前已形成以國家級工業園區為先導,省級工業園區為支撐,市級工業園區和特色工業點協同發展的基本格局,全市有各類工業集中發展區21個、工業點12個,其中,國家級開發區2個、省級開發區12個、市級開發區7個。近年來,成都市工業集中發展區工業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發展態勢良好。
合理分圈層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工業合理布局是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成都市注重統籌工業發展布局,形成中心城區、近郊區、遠郊區“三個圈層”梯度發展的產業空間布局。按照“一區一主業”的發展定位,優化明確主導產業和重點支持產業,構建起“層次分明、優勢突出、生態高效”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使成都市工業園區產業集中集聚發展的態勢日益明顯。
加強監管與優惠政策“倒逼引導”企業入園。實踐證明,建設工業園區,對企業集中管理可以有效促進工業綠色發展。為進一步加強園區外工業企業管理,引導園區外工業企業逐步調遷,加速構建現代工業體系,全面提升工業集中集群集約發展水平,成都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注重優化工業園區管理服務。一是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促進企業培育成長。二是創新管理模式,提高園區發展效率。三是適度超前規劃建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實現公共交通、綠地及休閑廣場的服務范圍全覆蓋。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成都市為推動制造工業發展,賦予工業主管部門更多的產業自主權。成都市工業主管部門通過積極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推廣應用新技術,推動產業擴鏈補鏈,實現成都工業綠色發展。
堅持規劃引領,完善產業發展的系列配套政策。近年來,成都逐步建立涵蓋頂層規劃、工業園建設、招商引資、企業服務、科技創新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出臺一批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長效措施,結合成都市產業基礎和全球產業及技術發展態勢,聚焦《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和技術路線圖,在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大產業領域和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機器人等細分產業領域積極作為,大力發展新技術產業,向新興產業要經濟增量。
堅持創新驅動,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成都市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一大批工業企業創新能力迅速提高、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有力推動了成都工業經濟持續較快發展。截止“十二五”末,全市共有企業技術中心627戶,國家級中心數量列四川省第一,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三,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龍頭,以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為骨干,以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為基礎的梯次發展的企業技術中心組織體系。
堅持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做好節能減排與淘汰落后工作。成都市響應國家號召,高度重視工業綠色發展,從空間布局、企業培育、投資促進、科技創新、財金環境等方面給予電子信息、汽車、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點發展產業和生物醫藥、精密機械及智能制造裝備、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促進成都產業、技術和產品向高端發展。同時,為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成都市出臺一系列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明確對小煤礦、印染企業等實行整體關閉調遷。目前,成都已整體實現退出煤炭生產領域,全面完成小玻璃和小水泥的淘汰,全面退出焦炭、銅冶煉、鉛冶煉、煙花爆竹生產和小石灰窯等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