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資本、人才等經濟發展要素資源在市場中自由流動,三水要成為承接這些要素的“洼地”,就必須跳出循序漸進、自然生長的思維,拿出勇氣和魄力去創造自己的優勢,就要敢于向先進區域看齊,敢于“掰手腕”。
今日下午,三水區將召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大會,成立三水區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向企業界解讀《三水區關于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以下簡稱“20條”)、《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的實施意見》等新政。
產業扶持力度敢與先進城市比肩、全面深化政務服務等改革,為實體經濟、民營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制造業占據經濟比重七成的三水,正拿出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去支持、支撐實體經濟的發展,挺起三水實體經濟的脊梁。
昨日,三水區委書記黃福洪接受佛山日報記者專訪,闡釋出臺系列“干貨”政策的背景和思考。黃福洪表示,實體經濟是三水的強區之本、富民之源、區域發展優勢所在,三水要抓牢抓實實體經濟這個命根子,牽穩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的牛鼻子,以“超常規”的決心為實體經濟改善環境、增強信心,使之釋放更大活力,為佛山打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中國制造業一線城市,和三水成為佛山經濟新增長極提供堅實支撐。
為實體經濟 “添一把柴”
記者:一年之計在于春,三水召集區有關單位、駐三水金融機構和200多名企業家代表等召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大會。“新春第一會”聚焦實體經濟,釋放出怎樣的信號?
黃福洪:這次會議對優化政務環境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進行解讀。會議主題鮮明,就是要釋放一個信號:三水要堅定實體經濟發展之路,挺起實體經濟的脊梁,將盡最大努力地支持企業發展,為企業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發展環境。
這也是三水新一屆黨委、政府對實體經濟的態度和思路。實體經濟是三水強區之本、富民之源。去年,三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92.56億元,工業總產值3168.38億元。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約為75%,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 比重接近7成。可以說,民營企業、制造業、實體經濟是支撐三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具潛力、最具活力、最具成長性的增長點。抓牢抓實實體經濟,三水就抓住了經濟發展的命脈和未來。
去年,佛山市提出了打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中國制造業一線城市的目標。同時,市委賦予三水成為佛山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的重任,寄語三水要彎道超車。“后千億”時代,三水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堅定走實體經濟的路子,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去支持、支撐實體經濟的發展。我的判斷是,三水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進而推動區域的新發展,已經到了“加一把力、添一把柴”的時候。主要有三點:一是經過積累和發展,三水的城市綜合競爭力正在“上臺階”,隨著一環西拓、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軟實力和產業載體提升,三水有能力去爭取和承載更多龍頭項目、創新型項目;二是三水正處于新舊經濟動能轉化的關鍵階段。食品飲料、先進裝備制造業等特色產業日益凸顯,一批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有思路、勢頭好,產業、企業發展需要扶上馬、送一程;三是一批制造業、民營企業的企業家扎根三水、做大做強的熱情高,政府為這些“小苗”提供陽光、雨露和呵護,他們就能茁壯成長為一棵樹、一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