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地,太原民政的救災救助、社區建設、殯葬改革等十余項工作全省領先,全國知名。
如何發揮好民政兜底保障作用?太原市民政局局長任建忠近日用一副對聯進行了歸納——“接地氣多辦惠民實事;夯基礎提升保障能力。”
2016年,太原民政有太多的故事令人感動。
社會救助創新“模式”
——12部門24項數據大匯集
2016年,太原市跨部門居民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查系統實現12部門24項數據大匯集。這個被國家民政部譽為“太原模式”的信息平臺,為群眾提供了一本明明白白的臺賬。
為有效杜絕“關系保”“人情保”等騙保、賴保現象,太原市投資860萬元建設的這一信息核查系統,有效整合了財政、公安、人社、房產、工商、殘聯、客運等多部門的數據,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居民家庭經濟狀況信息即時核對,并全部實現了自動比對,大大提高了低保審核工作效率。
目前,太原市約4萬個家庭共7.3萬人享受城鄉低保待遇;全市21所敬老院、4214張床位,全力保障4098戶、4114位農村五保供養對象,集中供養率75%,在全國處于先進行列。
低保“含金量”越來越高,使低保戶不僅每月可領取低保金,符合條件的還可享受醫療救助等優惠政策。記者了解到,臨時救助積極開展“救急難”活動,去年救助6890戶,支出993.04萬元。同時,低保、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12項具體政策與扶貧工作精準對接,所有政策全部進村入戶。
退役安置啟用“國標”
——125名退役士兵評分排隊公開選崗
2016年12月30日上午,太原人才交流服務中心,125名退役士兵正在參加公開選崗安置。
自2012年開始,太原市按照《太原市城鎮退役士兵考試考核安置辦法》,對符合安排工作條件的退役士兵實行考試考核積分選崗安置。4年來,共有2338名退役士兵參加考試考核,提供安置崗位2801個,2173名退役士兵公開選擇了自己心儀的工作崗位。
從去年開始,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有了國家打分標準。按照國家新標準和省政府有關規定,全部采取量化評分,安置采取“安置對象、安置崗位、安置程序、安置結果”四公開,選崗采取量化評分排隊依次進行,125名退役士兵按照服役表現量化評分高低、分批次進行選崗。
量化評分排名第一的退役士兵譚亮第一個選崗,沒花多長時間,就選擇了省環境檢測中心。“以前是通過文化課考試來進行選崗排隊,現在依據服役期間的表現打分,而且政府要求接收單位要在公開安置一個月內完成接收工作,并落實工作崗位。”他十分滿意地說。
在去年軍民共建工作中,太原市積極保障優撫對象基本生活,下撥撫恤補助資金7477.6萬元,醫療補助資金570.3萬元,義務兵優待金補助資金5423.7萬元;開通了綠色提殘通道,為因傷病行動不便老年傷殘軍人上門辦理了提殘服務;接收部隊落戶傷殘軍人36人;辦理一次性撫恤215人;新批享受定補的參戰參核人員62人;為7403名退伍老兵進行了身份鑒定和登記造冊。
流浪女孩DNA尋親
——12508人次流浪人員獲救助
2016年7月29日,市救助管理站通過DNA采集比對,幫助走失4年的河南省確山縣女孩成功找到家人。這是太原市首例通過DNA采集比對幫助流浪乞討人員找到家人。
2012年8月,一位年僅16歲的女孩在城坊東街一帶流浪,由于其不愿提供身份信息,被好心人送往救助管理站,并以“無名氏”身份臨時安置。一邊是女孩的刻意掩蓋,另一邊卻是家人4年來一直沒有放棄的找尋,她的母親通過公安系統采集了自己的DNA。
2016年3月,救助管理站對在社會福利機構寄(托)養的237名待尋親人員進行DNA數據采集,并把相關信息發布在全國救助尋親網上。7月27日,省公安廳傳來好消息:女孩的DNA與來自河南省確山縣張郊榮DNA比對成功,雙方系母女關系。最終,女孩在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護送下,高興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去年,太原市救助流浪人員12508人次,組織了對定點機構寄養人員218人DNA數據采集工作,并錄入全國走失人口信息庫;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機制,出臺了《太原市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實施意見》,建立了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聯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