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管委會獲悉,廈門市“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2016年航空維修業產值121.06億元,同比增長24.8%,航空維修首次成為超百億產業鏈。
廈門是國內最大的“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2015年航空維修業產值97億元,約占國內航空維修產值的1/4,其中82%為承接境外維修業務。在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改革試驗中,廈門把發展航空維修業作為提升國際高端產業競合能力、搶占全球飛機維修市場“蛋糕”的重要抓手,積極創新監管模式,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近日,在商務部、海關總署、環保部等部委的支持下,廈門自貿片區在航空保稅維修政策方面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航空保稅維修試點政策獲批;廈門自貿片區又爭取到國家調整兩項航材關稅稅率適用1%暫定稅率。再次獲得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將為廈門打造全球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服務國產大飛機戰略營造更優質的產業環境。
新政策帶來新機遇
日前,商務部《關于廈門自貿片區建設全球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的復函》同意廈門片區航空維修企業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按照保稅監管方式開展全球航空維修業務。這是2016年4月,中央改革辦督察組督察全國自貿試驗區工作后,力推廈門自貿片區對接國產大飛機戰略的一個重大舉措。這一重點政策突破將進一步優化廈門航空維修企業國際業務監管模式,減少企業有關海關事務擔保的資金壓力,有利于提升企業競爭力,延長產業鏈,承接國際產業轉移。
另一項獲批的新政策——兩項航材獲調整適用1%暫定稅率,也同樣為廈門自貿片區的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
“液壓作動器和推力球軸承兩項航材,原來關稅稅率分別為14%和8%,從今年起,將適用1%稅率征收關稅。”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據測算,廈門2016年液壓作動器和推力球軸承兩項航材進口約3650萬元,如按1%稅率征收關稅,企業可減免關稅約385萬元。廈門自貿片區爭取到的這一航材稅率調整政策,也將惠及整個國內航空維修業。
以自貿試驗區為改革創新的“試驗田”,一批創新舉措為廈門的航空維修產業帶來了活力。廈門海關在全國首創“修理物品+保稅倉庫+加工貿易”監管模式,建立一體化監管制度,為全國海關統一和規范監管提供了依據。支持航空維修國際服務外包業務,通過個案支持東航發動機直接從上海運至廈門太古維修,改變了過去出口到英國維修的做法,且維修用的零部件享有保稅政策,免征進口環節稅,大幅提升廈門航空維修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廈門檢驗檢疫局采取了對企業的品控追溯程序進行審核并認可、建立企業自檢自查記錄檔案、“進口直放+異常即報+事后監管”檢驗監管新舉措,為廈門太古飛機工程有限公司量身打造維修用金屬材料進口快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