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三部委共同發文,原則同意通過驗收蘭州等6城市餐廚垃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
可以說,在創造了水清天藍的“蘭州藍”外,甘肅省蘭州市餐廚垃圾集中收運也走在全國前例,實現了餐廚垃圾生物能源處理的完整產業鏈——經蘭州市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廠的“發電、供熱、有機肥料、生物柴油原料”等先進工藝,從源頭杜絕了“變相返回餐桌、危害群眾健康”。
先進的資源利用設備
蘭州市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廠作為蘭州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示范工程,按照BOT方式進行投資、建設和運營,是全國第一個符合國家循環經濟模式對餐廚廢棄物進行資源化綜合利用的工程,被譽為“蘭州模式”。
日前,筆者探訪了位于蘭州市南山道附近的現代化蘭州市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廠。
進入廠區,現代化的廠房、辦公樓和景觀綠化,似乎和餐廚垃圾處理沒什么關系。從辦公、實驗、生產控制中心的現代化辦公樓出來,走進生產車間,可見4個大型餐廚垃圾投料口(即餐廚垃圾運輸車傾倒口),以及大型箱體、罐體,各種粗細的管子相連,一道道工序實現了自動化。看不見一點餐廚垃圾,這里是一座現代化的處理廠。
該項目選用工藝為厭氧消化+好氧堆肥聯合處理工藝,按照資源化處理目標不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最終將餐廚廢棄物轉變成不同形態的產品,變成餐廚廢棄油脂、生物燃氣、專用肥、微生物菌劑液態噴施肥四大類產品,實現全資源化利用。
“變廢為寶,經過一道道工序處理變身有機肥料、沼氣發電、生物柴油原料等,實現了餐廚垃圾生物能源處理的完全產業鏈。”該處理廠副總經理康紅利介紹,工人大多是百合之鄉西果園的農民,家家種植百合,自從使用了該廠生產的有機肥料,改善了連茬種植的土壤,百合黃化病也沒有了,百合品質得到提升,得到了周邊農民的廣泛認可。此外,廠區的發電供熱能夠實現自給,生物柴油原料銷售給了國家資質的冶煉企業……
不斷提升垃圾收集率
蘭州市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廠熱電聯供部經理周虎成深有感觸地說,6年前,剛開始日收集10噸、20噸,能有今天的成績,與蘭州市政府對餐飲市場及餐廚垃圾的規范化管理密不可分。蘭州市的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走在全國前列。
2011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全國首批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名單,蘭州成為33個試點城市之一。
“技術核心,但是‘收集’更是關鍵。”周虎成說,2011年3月處理廠正式投入運行后,連續3個月,當時日處理量200噸的處理廠卻處于天天“挨餓”狀態,每天能回收來的餐廚垃圾只有20噸。
“大家知道周邊三馬子私收泔水不好管理,背后則是黑色經濟利益驅動。”該市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很多餐飲單位,將餐廚垃圾賣給地下作坊非法加工油脂或私自賣給近郊農民飼養“垃圾豬”等家畜,較長時期形成的無序管理和惡性循環單個部門難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