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推進軍民融合產業快速發展,軍民融合產業規模達3800億元,比2015年增長12%左右,成為推進上海經濟增長和產業轉型的重要抓手。
健全融合機制,加強頂層設計。上海市經信委、市國防科工辦牽頭編制《上海市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了航天、船舶、核能、航空、空間信息及應用、軍工電子、智能裝備、電子信息與元器件、新材料等8個重點產業,以及構筑軍工保障體系、促進技術成果轉化、實施國防強基工程、推進知識產權應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軍民資源共享、推進標準通用化建設、加大民參軍推進力度等8項主要任務。
支持重大項目,促進創新發展。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主動承擔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專項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布局軍民兩用技術攻關,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和轉化平臺,支持無人機共性技術、新一代北斗導航技術等新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打造科技創新和產業化建設一體軍工體系。
促進軍工溢出,服務經濟建設。助推轉型升級,支持軍工單位加大軍工優勢技術向民用領域溢出,發揮軍工技術對高端產業的帶動作用。如航天八院下屬上海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發揮應用于衛星、載人航天的高性能加成復合材料技術優勢,完成了泡沫夾層復合材料高速列車(時速不低于380km/h)前錐的材料、成型技術研究及制備,為我國列車再一次提速提供了技術保障。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利用航天低溫及高壓閥門研制的經驗和技術,研發了無源溫控緊急切斷閥,填補了國內空白。
圍繞強軍建設,鼓勵民企參軍。鼓勵行業領先民口企業進入軍品配套,引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實現突破。如上海康達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為解決水下、水面工程艙室內部絕熱保溫等問題,自主研發了低密度聚酰亞胺泡沫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上海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作為國內最大的液晶屏生產商,自主研發的25.6英寸機載超大一體化液晶顯示屏加固模組已在我國新一代軍機完成裝機測試及試飛,使國產機載液晶顯示原屏設計、制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慧石科技公司自主研發的航空發動機高溫、高壓及振動傳感器,填補了國內空白。
開展先行先試,推動共享發展。國家國防科工局與上海市簽訂協議,共建上海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加強國防特色學科建設、軍工特許人才培養、國防科技協同創新。探索創新發展基地,依托閔行區,掛牌成立上海市軍民融合產業基地,促進產業規模化、集聚化、高端化發展,并推動閔行區申報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推動軍用關鍵設施設備共享共用,協調相關單位建立軍工設施設備面向社會開放,鼓勵和支持民用相關設施經改造用于國防科研生產。按照“國家地方共建、市區共同引導、社會資本主導、專業公司運作”的原則,積極籌備成立上海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聚焦重點產業和優勢企業,通過市場運作,專業化管理,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依托社會力量,大力推動上海市軍民融合產業促進中心建設,圍繞“小核心、大協作、開放型”國防配套體系,開展上海民口單位與軍隊、軍工單位需求對接,探索市場化機制,承接軍隊科研成果來滬發展,推進軍工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搭建服務平臺,推動信息共享。推動產業平臺建設,上海市經信委、市國防科工辦協同市發改委、科委推進青浦北斗產業園、嘉定電子、臨港裝備等園區建設,為軍民兩用技術轉化搭臺。發布了《上海市新材料領域民參軍技術與產品推薦目錄》,共收錄了101項先進適用的技術與產品向軍隊和軍工集團推薦;組織了12項“軍轉民”、32項“民參軍”重點技術與產品上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工局,進入全國《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和《民參軍技術與產品推薦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