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來,我市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市農業發展呈現出多個亮點: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91.12億元,增加值451億元。其中畜牧業產值310.6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9.26%。農業產業化經營率64.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45元,增長7.9%,連續6年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注:本文所有數字均不含辛集)
我市農業工作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為重點,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向可持續發展轉變,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輝煌成績。
由數量增長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
我市是糧食生產大市,糧食常年播種面積1000萬畝左右,總產450萬噸左右,占全省產量的1/10強,素有“北方糧倉”之稱。
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放在農業農村工作首位來抓,按照“穩定面積、依靠科技、突出綠色、保障供給”的基本思路,抓政策、穩面積,增投入、夯基礎,重科技、強服務,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全市13個縣(市、區)被列入河北省糧食生產大縣和糧食生產核心區,初步形成了東部平原優質專用小麥、東南部優質藥用玉米、東北部優質飼用玉米及西部山區綠色小雜糧四個優質糧食生產區。
2016年,有效克服“7·19”強降雨災害,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糧食總產440.4萬噸,12個糧食生產大縣取得“十三連豐”。立足縣域優勢產區,2017年,按照整鄉打造、全縣推進的思路,在抓好藁城、趙縣兩個部級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縣的基礎上,全市建設40個市級千畝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方,著力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
和糧食生產一樣,我市蔬菜生產以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為帶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高端蔬菜示范園創建為重點,通過發展新型日光溫室大棚等高端設施,推廣高端優良品種和標準化集成技術,加強適合設施蔬菜田間管理的新裝備應用,加快蔬菜產業高端化發展步伐,蔬菜產業發展勢頭持續向好。
2017年,我市設施蔬菜播種面積力爭達到134.4萬畝,占蔬菜播種面積的56%以上。高端蔬菜達到75萬畝,高端蔬菜產品比重力爭達到25%以上,形成2小時供京津精細果菜保障基地。
圍繞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持續發力
2015年11月,我市被確定為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成為全國三個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省會城市之一。我市堅持把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作為主要抓手,立足省會資源稟賦優勢,結合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確立了建設京津冀生態型現代都市農業的主題定位和保障京津農副產品供給的功能定位,確定“一環兩帶兩片區”的現代農業總體布局。
“一環”即環城區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環,依托環城區位、交通、信息、技術、資金優勢,建設一批農業高效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市民休閑觀光于一體、產加銷游有機融合、發展特色鮮明、經濟效益突出的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園區,打造現代農業硅谷,引領全市都市現代農業提檔升級。“兩帶”為滹沱河特色農業開發帶和西部山區生態農業建設帶。以生態風景林、設施果蔬、觀賞花卉、休閑漁業為主導產業,發展集生產體驗、旅游觀光、休閑娛樂、文化創意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園,打造省會規?;?、特色化、田園化休閑度假區?!皟善瑓^”即“東北部現代農業園區示范片區”和“東南部現代設施農業生產示范片區”。
據統計,“一環”、“兩帶”、“兩片區”現代農業園區分別達到83個、62個和116個。全市現代農業園區達到261個,總產值123億元。
由物質投入向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
立足資源稟賦、環境承載力和市場需求,我市農業生產以穩定糧食產量和糧食產能,調整種植業區域布局和調整農作物品種布局,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兩穩、兩調、兩提”為目標,優化區域布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推動形成糧經飼統籌、一二三產融合的新型現代農業結構。
堅持走“調、改、轉”發展路子,研究制定了《石家莊市種植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文件,指導全市種植業結構調整有力有序推進。2016年,完成籽粒玉米調減任務25萬畝,其中改種青貯玉米21萬畝,改種雜糧、馬鈴薯、蔬菜、食用菌、油料、中藥材、林果等4萬畝。示范推廣雜交谷5萬畝,打造千畝以上市級中藥材示范園37個。
市農科院建院40多年來,共取得科技成果221項。近年來,依托趙縣試驗基地建設了承接“京津冀”農業科技合作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該園區現在已有20多家京津國家級科研單位、科技企業、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入駐。測土配方施肥、一噴綜防等關鍵技術基本實現全覆蓋,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
2016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90.6%。全省全程機械化現場觀摩會議在我市趙縣召開,我市農機深松作業還代表河北省接受了農業部檢查,得到充分肯定。
由粗放經營向可持續發展轉變
突出“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圍繞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持續發力。我市以“一控兩減三基本”為目標,以集成推廣節肥、節藥、節本增效“三節一增”技術為重點,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加強節水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藝應用,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扎實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農藝節水項目,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同時,為加快推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我市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文件,鼓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積極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2015年市政府拿出2700萬元農業規模經營資金,用于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26.45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35%,居全省前列。家庭農場發展到了1325家,實體農民合作社達到3636家。市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達到205家,省級示范社111家,國家級示范社17家,市級示范性家庭農場204家,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52家。2017年,我市將基本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30畝以上適度規模經營率達到30%,家庭農場發展到1600家,實體農民合作社達到3800家。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圍繞“舌尖上的安全”持續發力。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硬,大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2016年,農業部例行抽檢4次,抽檢產地平均合格率全部為100%。在部省市級現代蔬菜產業園、標準園開展質量追溯試點建設,2017年,在“三品一標”認證基地將建立質量追溯試點50個。
潮平岸闊催人進,風正揚帆正當時。面對新的發展機遇,我市將全面貫徹中央、省市各項部署,堅持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引領,主動調整結構、提升品質、打造品牌,著力打造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農產品加工和物流轉移承接基地,奮力推動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