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一位溫州的地產圈友人曾跟記者說過一個故事:“溫州市政府兩會期間對媒體的宣傳口徑有過通氣,一律要求禁止談房地產,以宣傳實體經濟為工作重心!”
這句話的真假著實難以考證,不過翻閱溫州日報的報道來看,從2月底到兩會閉幕,溫州日報至少轉發或者刊發了6條主題為實體經濟的文章,如《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和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突出實體經濟 聚焦智能制造、振興實體經濟 》、《“歸雁經濟”助力溫州三大轉型》。
央視財經2套特地在3月11日做了一期專題報道,題目叫作《重訪溫州:炒房團難尋 投機資金回歸實業》。
作為此次報道中的一位關鍵人物,銀監會溫州監管分局副局長周青冥給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結論:溫州炒房現在幾乎就沒有,大多的人買房還是為了自己住。
雖然沒有透露確切的比例數字,但是這位副局長相當篤定,“你看這幾年的風險那么大,大家都有教訓,都巨額買單了。”
從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找到的來自溫州銀監分局的一份數據支持了這位副局長的觀點,這份數據顯示,近兩年來,民間借貸發生額中,資金被用于期貨、股市等投機活動以及個別用于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現象減少,約有80%投向擴大生產經營領域及用于對各類生產領域流動資金的補充等。
不過另一份來自溫州門戶網站甌網的刊文同時反映了金融資本的另一種流向。這篇文章名為《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的若干思考》,作者張震宇是溫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
在溫州政界,張震宇擁有相當高的名氣。2012年央視播出的一條新聞里,有這樣一組鏡頭:一位述職的領導干部一邊發言,一邊擦著頭上豆大的汗珠,而流汗的這位領導,就是溫州市金融辦主任張震宇。不過作為溫州“金改”主要操盤手之一,張震宇極高的專業水平有目共睹。
他在文中撰寫到,“溫州地區民間融資綜合利率水平為15.98%,比金改前的2011年下降了9.46個百分點;民間借貸平均利率與銀行貸款平均利率的差額從2011年的16.78個百分點,縮小到2016年12月份的10.25個百分點,民間借貸利率水平逐步回落并回歸理性。”
不過在提到目前溫州金融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張震宇也非常直接地寫道,“需要進一步調整銀行信貸資金投向。2016年,全市信貸增長主要集中在政府類項目和個人購房項目,五個支柱產業和十大新興產業貸款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減少,信貸資源配置結構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有待進一步優化調整。”
如果兩份數據都十分可靠,那結論就是溫州目前民間借貸資金投向從地產向實體經濟回歸,但是從總體資金流向來看,尤其是信貸資金依舊游蕩于收益率更高的房地產領域。
溫州樣本所反映的從更大范圍來看也是國內資本流動趨向房地產的客觀現實。“將有限的資金投入無限的房價上漲預期中”,在這種對未來房價上漲預期近似虔誠的迷信中,即便調控政策頻出,也難以阻止資本紛紛向地產集中。
央行發布的2017年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未來3個月內準備出手購買住房的居民占比為22.9%,較上季度提高2.8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居民購房意愿連續四個季度出現提升,去年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居民購房意愿分別為15.1%、16.3%和20.1%。這表明,在去年國慶節前后熱點樓市集中出臺調控措施之后,房地產市場投資炒作氛圍還沒有完全消減,投資炒作慣性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