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第一大報《新華日報》以近半個版的篇幅刊載了一則“廣告”——2015年度“江蘇自主工業品牌五十強”宣傳企業名單。其中,“宣傳企業”四個字,引起了彼時正在江蘇進行品牌建設與傳播課題調研的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好奇。
很快,記者注意到,當天,江蘇省政府新聞辦、省經信委、省工商局、省質監局四部門在南京聯合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這“50強”宣傳企業名單就是在這場發布會上公布的,洋河、常柴、紅豆、維維、波司登、海瀾之家等48家江蘇品牌企業榜上有名。經采訪,記者了解,名單公布后,四部門將依托省內主要媒體,大力宣傳這48家企業的品牌培育經驗,展示江蘇制造業品牌形象。
是什么促使政府主動幫助企業做宣傳,而且都是省內各行業的排頭兵企業、品牌企業?在揭開這一謎團之前,先了解一下江蘇的品牌家底。
亮家底
江蘇轄江臨海,扼淮控湖,經濟繁榮,教育發達,文化昌盛。無論是綜合競爭力、人均GDP,還是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居全國前列。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江蘇省的品牌建設也風生水起,成果豐碩。
不僅涌現出了“鎮江香醋”“盱眙龍蝦”“洞庭山碧螺春”“南京云錦”等一批經濟效益好、帶動輻射強、高知名度的地理標志品牌,也培育出了像蘇寧、徐工、紅豆、洋河等一批價值逾百億元的高端商標品牌。據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2016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地區分布來看,江蘇有30個品牌入選,位居第七,占品牌總數的6%。其中,蘇寧(1582.68億元)、春蘭(434.83億元)、徐工(430.81億元)位居前三強。蘇寧品牌更是擁有了世界級的品牌影響力。
江蘇省經信委科技與質量處調研員黃道本告訴本報記者,近年來,江蘇積極實施質量品牌建設工程,大力加強工業品牌培育,累計培育江蘇名牌2426個,“江蘇省優質產品生產示范區”43個,中國馳名商標擁有量居全國第三,全省制造業名牌產品銷售額占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比重達35%。工信部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總數達到11家,全國質量標桿13個,均居全國首位;工信部品牌培育示范企業達36家,居全國第三位。
“江蘇品牌價值和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有效增長,品牌融入并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江蘇省工商局商標處科長王連波向本報記者介紹說,截至2016年6月,江蘇省有效注冊商標71萬件,受到馳名商標制度保護的商標694件,省著名商標4272件,馬德里國際注冊商標1800件,地理標志商標249件,全省自主品牌企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品牌發展主要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
與此同時,相較前幾年,企業對品牌的認知以及品牌意識有顯著提高和增強。
“在以前,一講品牌建設,很多企業首先想到的是去拿一個省品牌、中國品牌,或者說拿一個馳名商標。在品牌建設過程中停留在追求創品牌,現在已進入品牌建設階段,很多企業對品牌的認知,總體上強調的是被市場認可,被客戶認可。”黃道本說。
找差距
“與自己比,江蘇在品牌建設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怎么評價都不過分。但若與全國,特別是全球來比較,江蘇的品牌建設還存在很大差距?!苯K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比如,江蘇雖有恒力、沙鋼、亨通、徐工這樣的制造業強企,但與兄弟省市相比,江蘇制造企業整體的品牌競爭力還不算強,特別是像華為、海爾這樣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大企業還不多。再比如,去年,江蘇國內有效注冊量排在全國前五位,達到74萬件,卻與第一位的廣東省(200萬件)相差甚遠。江蘇不僅在商標注冊總量、馳名商標數量、高端品牌培育上與先進省份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品牌價值和國際影響力方面也存在較大差距。
以制造業為例,江蘇省制造業名牌產品銷售額占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比重達35%,但品牌國際知名度仍顯不足,在全國最具價值的品牌榜中,江蘇工業品牌占比不高,這與江蘇“制造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稱的。雖然品牌企業的創新投入在逐年增加,但仍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統計數據表明,江蘇省級名牌企業研發比例平均為2.5%,比世界500強企業平均低5.5個百分點,比歐盟企業平均低2.5個百分點。
在調研過程中,多數受訪者認為,江蘇省所擁有的知名品牌數量與其經濟總量的地位不相匹配。
在江蘇省內,各城市之間在品牌建設及經費投入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在本報記者赴蘇調研前夕,江蘇省發布了2016年《江蘇省區域商標品牌發展指數報告》,根據品牌政策支持、品牌發展實效等五個方面的三十個二級指標測算,2015年,江蘇省區域商標品牌發展指數排名前三位的為蘇州、南京和無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