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的成都,迎來了一則重磅消息:2月9日,跨國企業融捷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斥資60億元,將在天府新區邛崍產業園區建設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園項目。根據雙方簽訂的協議內容,該產業園將在邛崍開展4萬噸/年電池級鋰鹽及鋰金屬材料項目、1萬噸/年鋰電池正負極材料項目、100萬噸組/年新能源汽車及電池綜合利用項目。
電池,被視為新能源汽車產業中,最關鍵也是最難攻克的技術問題,其重量、續航能力等,直接影響新能源汽車的造價和市場接受度。此次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園落戶,將給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怎樣的驚喜?
開墾產業“處女地”
嘗鮮動力電池梯級利用
此次融捷集團與邛崍簽訂的三個合作項目中,100萬噸組/年新能源汽車及電池綜合利用項目,目標直指“動力電池梯級利用”——這一技術被視為國內產業領域“處女地”。
融捷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張順祥介紹,動力電池報廢后仍能保持很高的安全性和電性能,直接回收不免造成浪費,因此“有必要采用梯級利用的方式實現廢舊動力電池的資源利用最大化”,這項技術,和傳統的電池回收利用技術有著本質的區別。
由于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尚處于扶持階段,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這一產業末端環節尚未真正興起。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全年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37.9萬輛,同比增長4倍。隨著這一市場增長趨勢逐步顯現,數年后將有大量動力電池退役,其梯級利用市場也有望隨之“爆發式增長”。
今年初,國家工信部、商務部、科技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開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梯級利用和再利用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及示范應用。但據張順祥了解,國內還沒有利用此項技術進行大規模生產的企業。“我們將率先在成都啟動。”張順祥透露,落戶于邛崍的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園將在兩年內全面建成投產。
產業園的落地也讓成都市投促委主任丁小斌興奮不已。在他看來,融捷集團作為當前國內鋰電池生產制造領域的領頭羊,具備強大的研發和制造能力,其鋰電池相關核心技術處于國際領先。“這一項目順利落地,將極大推動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實力的提升。”丁小斌說。
產業鏈環環相扣
從填補空缺到做強做精
近年來,成都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不斷提速,尤其是整車生產制造方面呈現出增長翻番的積極態勢。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成都全年共生產新能源整車1萬余輛、銷售7000余輛,同比分別增長2.4倍和1.4倍,處于全國靠前位置,成都也被列為全國第一批和第二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
在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和建設方面,去年成都更是捷報頻傳:去年9月,年產能10萬臺的文華同捷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基地項目在金堂正式開建;去年11月3日,吉利豪擲138億元,在成都建設新能源汽車整車項目,年產能同樣高達10萬臺;去年12月16日,總投資100億元的銀隆成都新能源產業園正式開工建設。
除整車制造外,2016年,成都也在新材料、電池、電樁等產業鏈各環節頻頻發力。其中,投資5.2億元的磷酸鐵釩鋰電池產業基地項目,正加快在青白江建設4條生產線,正式投產后總產能將達2億安時;位于金堂的巴莫科技動力電池及高端3C電子用鋰離子電池材料產業化項目已建成投產。
特別是去年西博會期間,成都市與東風汽車、吉利、北汽、寧德時代、青島特銳德、上海國際汽車城等8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共同簽署了《成都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戰略合作協議》,力圖通過聯合搭建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合作平臺,全鏈條打造成都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生產及示范基地。
“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入了加速跑階段,既要增長快又要規模大。”成都市經信委總經濟師羅西臨表示,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車企業共有34戶,既有沃爾沃、重汽王牌等整車企業,也有巴莫科技、聯騰動力等相關零部件企業,隨著更多重大項目的落地,產業形態還將進一步優化。“如今,成都已經形成了以純電驅動新能源汽車為主,同時推進純電動汽車、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與燃料電池汽車制造和研發的產業格局。”
目前,包括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津縣、金堂縣、雙流區等多個區(市)縣紛紛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投出“橄欖枝”,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正逐步形成“多箭齊發”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