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徐州市一場持續3個多月的大討論告一段落。這場“百日討論”的主題明確,即發揮“三個作用”、 推進“兩聚一高”、建設“強富美高”新徐州。討論中,全市上下對照省黨代會期間李強書記對徐州的全新定位,不斷解放思想,積極投身改革發展實踐。
徐州市委書記張國華說,通過大討論逐漸明晰了差距,清晰了路徑,強化了干部擔當。“我們要以‘一往無前、決戰決勝’的‘淮海戰役精神’,打贏老工業基地振興轉型的攻堅戰,讓徐州的發展水平更高,讓老百姓的獲得感更強。”
對標找差:倒逼改革轉型
3月25日,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總投資80.5億元的11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包括徐州集成電路裝備科技園在內的一批重大高科技產業項目紛紛落戶,這個國家級開發區開始新一輪起飛。
“我們不能躺在徐工和協鑫兩大企業的功勞簿上睡覺,要招來新的大產業、大項目,實現再飛躍。”在過去的成績面前,徐州市委常委、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王強首先看到不足。他們創新討論形式,組織百余名干部赴長三角先進地區開眼界,開設“金龍湖書院”,進行轉變發展理念的“頭腦風暴”,激發出知危思進的奮進精神。
堅持問題導向,找差距、查不足,是這次大討論的一個指導思想。徐州市委副書記楊時云告訴記者,經過各界充分論證,徐州出臺相關實施意見,對于如何落實好“三個作用”給出了具體可操作的舉措。
翻開全市119家部門單位的“對標找差”表,列出各自存在的問題、整改方案和整改期限。目前全市梳理的問題清單達1600多條。在豐縣,當地針對產業升級、園區建設、城鄉建設等薄弱環節,制定80條整改措施,全面補短補軟補缺。
找不足,倒逼改革轉型。“得過且過、小富即安的想法要不得,必須要高標準,提升水平。”鼓樓區環城街道辦事處主任馬偉說,經過大討論的洗禮,轉變的更是干部們的思想。
直面問題:根本點落在創新上
當前,徐州正全力推進18大類134個補短板項目,著力破解老工業基地產業升級、貧困人口比重大、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等短板。在徐州市市長周鐵根看來,面對爬坡過坎、破繭成蝶的新考驗,產業轉型是當務之急,根本點要落在創新上。
最近,徐州在北京舉行招商會,現場簽約的48個重點項目中,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術與新醫藥、ICT、集成電路等在內的“四新經濟”項目28個、投資總額177.7億元。徐州市發改委主任高山說,這與徐州傾心打造創新磁場密不可分。圍繞打造區域性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徐州積極構建“產業+企業+平臺+人才+金融+政策”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從政策出臺、環境營造、招商服務、平臺建設等各方面發力,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云革命”。
面對全省四分之一貧困人口的嚴峻現實,徐州決策層的信念堅定——精準扶脫、精細脫貧,拔掉窮根子,不讓一個困難家庭在小康路上掉隊。徐州市扶貧辦副主任焦思泉介紹,去年市級投入專項資金8089萬元,“相當于上一輪五年扶貧開發投入總和”。
徐州境內總長234公里的黃河故道曾是一條“貧困帶”。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徐州實施二次開發工程,通過中泓貫通、道路暢通、土地整治、農業提升、生態建設、環境整治、文化旅游、扶貧開發等項目的推動,將這一區域打造成了特色農業走廊、綠色生態走廊、歷史文化走廊和旅游觀光走廊。如今,沿線115個經濟薄弱村的22萬低收入人口,全部摘掉“窮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