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有著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之稱的庫卡將迎來它的“佛山新主人”——美的集團在漢諾威上的首次巡視。
在歷時8個月后,作為國內家電業龍頭的美的集團,今年初以總價37.0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72億元)拿下了庫卡94.55%股份,完成對其的要約收購。
這是美的跨界布局機器人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也是近年,隨著自動化浪潮的興起,佛山多位傳統產業“老掌門”紛紛涉足機器人產業中的典型。
以2014年作為明顯的界限,包括佛山家電業的美的、陶瓷行業的新明珠、照明行業中的昭信等,原來占據佛山多個傳統制造業“大佬”地位的企業,相繼涉足機器人行業。
多位佛山傳統產業“老掌門”學習如何“對話”機器人,看準的正是自動化浪潮帶動的巨大設備需求。以佛山為例,去年技改總額名列全省第一。
那么,這群“半路出家”的“老掌門”會為佛山的機器人產業帶來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是,他們與早年以機器人起家的企業一樣,都在瞄準打造佛山首個無人工廠,即“黑燈工廠”的目標。
就在順德,從不銹鋼轉型而來的利迅達正計劃打造機器人的共享平臺,從通用性工序的外包到整個無人工廠的輸出,20公里外,以機器人起家的嘉騰機器人正在籌建無人倉庫,希望逐步打通不同工序的無人化。
他們站在了同一起點,他們誰將率先突圍呢?
跨界而來
美的、新明珠、昭信……“老掌門”布局新產業
“2014年前后,可以說是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元年。”艾樂博機器人董事長農百樂在這一年發現,自己在佛山的同行明顯增多,而且不少競爭者,還是跨界而來的。
美的正是其中最閃耀的一位。
在歷時8個月后,作為國內家電業的代表,美的集團于今年初以總價37.0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72億元),拿下了庫卡94.55%股份,完成對其的要約收購。
實際上早在2015年,美的與另一位“四大家族”成員,日本安川電機的合作,被認為是其進軍機器人產業邁出的第一步。當年8月,美的與日本安川各自斥資2億元成立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兩家合資公司。
不久,美的又收購了國內機器人產業龍頭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17.8%股權,成為該公司的第三大股東。
就在同年,另一位“跨界者”,來自建陶行業的新明珠陶瓷集團聯合新潤成陶瓷等企業,發起成立廣東麗柏特科技有限公司。
作為多元化運營理念的推崇者,旗下擁有13個品牌的航母式陶企新明珠,近年曾先后進軍紅酒、金融、房地產等行業,開展多元化業務。
但有別于這些領域,對于進軍機器人行業,新明珠集團副總裁簡潤桐曾對媒體表示,終端市場的廝殺壓力下,陶業智能制造是必然趨勢。成立主攻陶業自動化改造的麗柏特,一方面是助力新明珠自身加快實現智能制造,另一方面也希望推進行業更快地邁向工業4.0。
與新明珠一樣,照明行業佛山龍頭企業昭信集團也是基于自身自動化改造的需要,選擇進軍機器人行業。
“早在幾年前,就有客戶給我們提出,能否開發一些自動化設備。”昭信集團董事長梁鳳儀回憶道,在開發重點的自動化設備后,昭信逐步對精密制造的智能化設備實行整線自動化,并在去年選擇成立專門的設備公司。
“跨界轉入機器人的企業,基本可以分為兩類。”廣東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下稱“嘉騰機器人”)副總裁陳洪波認為,一類是像新明珠、昭信等在自身自動化需求下轉型布局的,還有一類就像美的,是對于新產業的看好。“從收購庫卡到以色列機器人公司,兩次大手筆的收購,完全就是對于市場的看好。”陳洪波說道。
搶灘背后
瞄準智能制造以“共享”培育市場
無論是哪一種原因的跨界,這些原已占據各自傳統產業“大佬”地位的佛山企業,搶灘機器人產業的背后,看中的,正是愈演愈烈的自動化需求。
以佛山為例,去年全市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553.6億元,增長43.4%。其中,共有1115家規模以上佛山企業參與改造,無論是技改投資額,還是參與改造企業數,佛山均為全省第一。
實際上,積極引入自動化設備,加快智能制造步伐,正是工業技改的重要內容。“自動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進來的企業越多,越代表對這一行業的看好。”佛山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霍錦添說道。
作為最初也是從不銹鋼行業跨界而來的早期“跨界者”,如今霍錦添依然保留著不銹鋼的行業,甚至也因為在佛山不銹鋼行業的影響力,他還是佛山不銹鋼行業協會會長,但霍錦添坦言,現在自己的重心,更多是在機器人產業上。
“因為自動化的必然趨勢,機器人產業會迎來巨大的市場。”霍錦添表示,去年以來,利迅達旗下的機器人公司在汽車、手機等行業迅速打開了市場,銷量有快速的增長。
在他看來,這兩大行業都屬于更新周期較短的行業。“因為更新周期短,單靠培訓車間工人都跟不上,所以選擇了自動化。”霍錦添分析道。
從大的環境看,確實越來越多的產業加快了自動化的步伐。但以佛山為例,由于以中小企業為主,大多的中小企業對于引進一臺動輒就要幾十萬元成本的機器人設備,依然感覺“壓力山大”。
為了加快進軍“藍海”,包括利迅達、嘉騰等一批佛山早期的機器人企業都相繼推出了機器人培訓學員。其中,利迅達還試圖把“共享經濟”的理念用于市場的推廣。
按照霍錦添的計劃,今年下半年,利迅達所推出的智能制造第三方平臺將正式面向市場。
“你可以把第三方平臺理解為機器人的勞務派遣。”霍錦添介紹道,他正計劃在佛山順德以及東莞設立兩大平臺,每個平臺大約擁有100—200臺機器人,以承接通用性較高的工序。
在他的設想中,這樣的平臺相比一般的設備租賃,是一種“服務”的輸出,而不是單純的租賃設備。“對于客戶來說,包括產業的質量,我們也會監控到,更像是機器人的外包服務公司。”霍錦添說道。
而這一平臺,對于客戶來說,一方面可以降低使用機器人的成本,另一方面對于機器人企業而言,又可以避免機器人使用的淡旺季問題,充分提高機器人設備的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