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度電少一毛六,對于很多市民來說,節省的費用不算什么。但對于年用電量達上億度的企業來說,節省的費用則超過千萬元。
企業可盈利,有活力,經濟才有持久的發展動力。去年8月,國務院印發《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出,經過1—2年努力,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實體經濟企業綜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較為明顯增強。那么,企業成本高在哪里?昆明如何打好降成本“組合拳”?
大工業企業全面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
市供電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市電力市場化交易量153億千瓦時,減少企業電費支出19億元。
從數據來看,企業的電力成本無疑降低了不少。不過,采訪中,仍有企業反映電價大幅上漲“傷不起”。
這是一家化肥生產企業的電費單:電價組成包括電廠測電價、過網費、地方基金(火電補助基金0.01元、水利建設基金0.02元)。通過對比發現,其電價雜費比電價本身高,競價電價為0.24—0.26元,但加上雜費,電價達到0.48—0.84元。
“希望繼續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合理制定電價標準,緩解企業的生產成本壓力。”該企業負責人直言不諱。
不過,好消息來了。近日,《昆明市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實施方案》出臺,根據該方案,今年起,昆明市大工業用戶(即受電變壓器容量在315千伏安及以上的)全面參與市場化交易,企業用電價格平均每千瓦時降低0.13元以上,其中220千伏大工業用電價格每千瓦時降低0.16元。
破解制約企業發展的“融資難”問題
“融資難”一直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攔路虎。
但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利率逐年降低,不少企業也嘗到了“甜頭”,企業融資成本明顯降低。昆明晨農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算了一筆賬:2014年,公司利息支出4232萬元,2015年降低到3452.5萬元,而到了2016年,更是降到2112.4萬元。
晨農集團負責人的“輕松”源于政府的“擔當”。2015年,昆明啟動了“財園助企貸”企業融資試點工作,在此基礎上,去年又推廣到全市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截至目前,已為全市9個園區內63戶企業申請獲得無抵押貸款、無擔保的新增信用貸款達2.28億元。今年,昆明還將融資工作納入園區的年度考核。國家級、省級園區分別落實到位不低于300萬元、200萬元的“財園助企貸”園區保證金,市級保證金確保給予1:1配套,與合作銀行合作,幫助園區企業融資。
同時,昆明還探索建立小微企業應急貸款周轉制度。由市級財政首期統籌安排6000萬元資金和昆明市產業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按不低于1: 1配套出資設立,實行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專項用于支持我市小微企業按時還貸、續貸,提供臨時短期墊資服務。
今年,我市還將繼續加大工作協調力度,加快與各合作銀行的工作對接,厘清業務節點,按照先試點突破,后完善推廣的思路,加快形成簡便高效、操作性強、流程完善、風險可控的業務模式,盡快發揮應急貸款周轉金作用,惠及廣大中小微企業。
100萬元的幫扶補貼、力推企業上市……我市各項“安商”政策讓昆明川金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領導如釋重負。2016年,在政府的幫扶下,公司發展迎來里程碑的一刻——成功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除了昆明川金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僅去年,昆明就推動云南瑞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昆明聯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推薦43家企業申報云南省上市培育專項資金,其中36家企業獲得1437.1萬元資金扶持。
市工信委一位負責人表示,今年將繼續支持實體企業上市,加大企業上市(掛牌)前期工作的協調、服務力度,對總部和主營業務均在我市,在境內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和境外主板首發上市的企業,根據不同階段,按企業與中介機構實際支付費用給予前期費用補助,對總部和主營業務均在我市,屬重點培育的新興產業,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成功掛牌的企業,一次性給予一定額度的費用補助。
對企業研發及技術改造給予補助
醫藥行業是一個高科技、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據估算,開發一個化藥3類仿制藥至少需要投入1000萬元以上,5年以上的開發周期,不批準率接近50%,更別說研發一個新分子藥物了。
三七藥材銷售突破10億元;全國第一個“7S道地保真藥材”;針用三七總皂苷原料覆蓋全國市場90%制藥企業……昆明高新區的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書寫了一個奇跡。
企業是創新主體,企業強則產業強、經濟強。種種跡象顯示,在昆明,創新平臺正成為企業技術進步的動力源泉,像云南三七這樣的企業正在昆明崛起,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2016年,共包括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等49家企業的技術中心被認定為昆明市企業技術中心,安排870萬元資金對新認定技術中心進行了研發費用補助。
“政府部門的扶持和引導資金有效降低了企業研發、技術創新成本,讓我們有了創新的積極性。” 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羅金明感嘆道。
如何降低企業研發成本?昆明已有了明確思路——引導規模以上企業建立自主研發機構,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支持行業骨干企業與科研院所,通過股份制等形式聯合組建技術研發平臺,合作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把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年內,新增各級企業技術中心30家,并給予研發費用補助。
同時,出臺鼓勵全市工業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的扶持辦法,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技術改造的思路、方向和任務,引導企業資金和社會資本重點投向用地少、消耗低、智能化程度高、綠色環保的優質技術改造項目,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投資,通過技術進步和創新逐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加大扶持力度,對固定資產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的技術改造項目,按項目投入設備購置費用給予補助,對圍繞新產品、新工藝、關鍵核心技術等進行研發并實現產業化的項目,按研發投入或技術轉讓金額給予補助。
多措并舉支持企業擴銷促產
讓企業“少跑腿”,政府的上門服務讓不少企業覺得暖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簡政放權是核心。作為改革的先行軍,此前,昆明已多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成為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會城市之一。目前,僅保留無線電頻率、臺站及呼號使用審批、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或登記備案以及煤炭建設項目核準、初步設計審批等3項行政許可事項,已指定目錄向社會公開。
經濟下行壓力之下,市場需求不足,產品銷售困難,訂單減少,這極大挫傷了企業生產積極性,如何幫助企業“逆水行舟”?昆明想了不少好辦法: 繼續推進落實擴銷促產、降本增效、指導幫扶等,統籌安排好省市穩增長扶持資金、擴大市級工業發展引導基金規模,力爭形成不低于10億元的資金池,以債券+股權的方式滾動支持企業發展;強化工業經濟運行調度,市級選取一批重點企業按月下達生產計劃,并視完成情況,按季給予擴銷促產補助;鼓勵采購本地產品,對采購本地產品的企業按采購金額給予補助;篩選市場潛力大、成長性好的中、小型新興產業企業進行扶持……
針對企業反映的物流成本高問題,昆明也積極幫助企業降低鐵路運輸成本,對符合鐵路部門議價政策規定的運輸產品,通過協商議價方式給予鐵路運價下浮優惠。安排企業物流專項補助資金,對規模以上重點工業企業銷往國外、省外的重點工業產品,以及重點招商引資項目采購配套材料、零部件,依據不同品類、運量及市場狀況,給予適當物流運費補助。
這些措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對減輕企業負擔,促進工業經濟平穩運行,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其釋放出的是政府切實幫助企業克服困難、在特殊時期與企業抱團取暖的強烈信號。
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無論是融資成本降低,還是用工用電成本降低,或是稅費下調……政策如何落實到企業,讓企業實實在在地受惠?這考驗著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切實轉變理念。讓降成本的措施多落地一些,企業的負擔才能更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