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重慶團結村鐵路口岸放眼望去,印有深藍色外表和白色“中歐班列”的集裝箱整齊堆放在碼頭,等待工人的裝卸,這里正是渝新歐鐵路聯運大通道的起點。作為我國所有中歐班列中開行最早、開行數量最多的班列,“渝新歐”見證了重慶從一個不沿邊不沿海的內陸城市,一躍成為立足西南輻射全國乃至世界的開放性城市的過程。
這班始發自中國重慶,終點為德國杜伊斯堡的列車,先于“一帶一路”倡議而行,又因“一帶一路”倡議而發展、壯大。
搭建中歐貿易綠色通道 開放“腹地”變“前沿”
重慶團結村鐵路口岸,印有深藍色外表和白色“中歐班列”的集裝箱整齊堆放在碼頭,等待工人的裝卸。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目前,全球每三臺筆記本電腦中,就有一臺來自重慶。而在2011年以前,既不沿邊、又不靠海的重慶,還在為怎樣吸引跨國筆記本電腦企業在重慶布局而發愁,打通一條通往歐洲的國際鐵路大通道似乎迫在眉睫。
從2011年起,在重慶市政府和國家相關部門的努力推動下,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海關簽署“一卡通”協議,推行“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內陸直通式通關模式。
與此同時,重慶被納入中歐安全智能貿易航線試點,渝新歐鐵路得以開通“五定班列”(定線路、定站點、定車次、定時間、定價格),享有優先配車、優先裝車、優先掛運、優先放行的權利,進而讓“渝新歐”鐵路成為中歐貿易綠色通道。
軟硬兼施下,才讓“渝新歐”這條“大動脈”成功運營,班列運送的產品也不再只限于筆記本電腦。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國際貿易市場需求越來越多。筆電產品、石油鉆臺等機電設備以及服裝類物品成為發往歐洲、中東等地的主要貨物,而回程班列中,不少商家看中整車進口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