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情懷是不夠的,還要有糧食”,29日,前上海校友會會長、上海申迪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馬詠華在政企對話環節中,向到場的武漢市區局相關負責人直言。
“資智回漢工程”如何落地,如何將校友優勢真正變為城市優勢、產業優勢?國內頂級經濟學家、武漢的城市管理者和華科系企業家,理性用數字說話,共論站在中部崛起支點上的武漢,高校和城市如何共擰一股繩,共創全球背景下的創新未來。
大的風口已到
做好準備成為創新第四極
“兩個百年‘中國夢’的核心一環,需要中部崛起;中部崛起,需要武漢成為創新的第四極。”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當一座城市的創新投入強度占GDP比重超過2%,那么城市的經濟就開始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過渡。在這方面,深圳、上海、浙江、江蘇走在全國前列。
對武漢愛之深責之切,他說,“經濟發展要由投資驅動走向創新驅動,而武漢的創新投入不足江蘇省的1/3,大的風口已經到達,武漢是否做好了準備?”
他認為,武漢要匯集全球創新資源、成為未來全球最有創新活力、最有實力的地方,要創造“三個一流”:一流名校、一流名城、一流名人。一流名校如華中科大,學生是創新之本。武漢要建設一流名城,需要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營商環境、有利于創新的軟環境。
2015年,華中科大43.5%的研究生畢業留在了湖北,未來這一數字很可能上升到60%甚至70%。武漢要和高校一起擰成一股繩,為武漢成為中國創新第四極做出最大的貢獻。
武漢崛起
需要依靠人、滿足人的各種需要
“武漢的崛起具有全局意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一上臺就站在舞臺中央,開玩笑說自己喜歡在中間講,“中部崛起”。
“武漢提出的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就是人本發展理念的集中體現。我認為人本理念,就是要滿足人的各種需要,并要依靠人、指導人。”他說,作為武漢校友,他提出四點建議供武漢參考:一是關注,希望武漢主動提出需求、發展的藍圖,讓校友有行動的基礎、引導校友的行動;二是調研,吸引校友多通過實地調研了解武漢;三是行動,鼓勵校友有資金投資金,有知識分享知識,有信息共享信息;四是持續,把關注武漢、投資武漢、建設武漢變成一項長期的工程。“做到這四點,將為武漢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城市做出巨大貢獻”。
弘揚企業家精神
誕生一批世界級科技企業
中國農業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稱,自己這一代人是極為幸運的,見證了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民營企業家群體的崛起,是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基本秘訣,也是一把最重要的鑰匙。
而面向未來要實現第二次歷史性跨越,他認為武漢要吸取發展民營經濟的經驗。“如何能夠弘揚企業家精神,能夠讓無數的企業家不斷地涌現,能夠給企業家創造出更加寬松的環境,更加輕松的環境,更加有利的環境,是擺在我們所有決策者,特別是政府決策者面前最重大的,也是最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科技仍是第一生產力。他建議母校華中科大及所在地武漢,要把精力及資金投入基礎科技領域的創新,依靠科技創新誕生一批世界級科技企業。記者張雋瑋 李佳
聲音>>>
城市與人才要形成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
在政企對話環節,企業家們毫不客氣發問:武漢人才孔雀東南飛現象確已有之,“資智回漢工程”背景下,人才回來,有沒有高工資,武漢招商引資的成本優勢又會不會受到影響?
武漢市招才局專職副局長孫志軍說,人才的需求和城市的需求產生疊加,匯聚到一點——尋求發展機會和發展愿景,“要建成這個城市和人才之間一種非常融洽的關系,就是十個字,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同時,他介紹,要把需求的人才對象做到全覆蓋,高層次人才、產業領軍人才、基礎人才等,同時要建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資金鏈,形成機制創新。
有企業家提到在其他地方落戶的企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最重要的是政府“不叫不到,有求必應”,這是最大的“便利”。
我市相關負責人承諾,將提供機制保障,對于破壞招商引資的環境采取“零容忍”,無事不擾,有事主動上門。
據了解,我市已設立校友回漢產業基金,20個億撬動100個億資本回漢,帶動200個億以上的校友在漢投資項目和產業鏈。同時,根據武漢的總部招商政策,對于總部經濟特別扶持,最高獎勵可達1個億,新落戶的最高資金獎勵4000萬,對于在漢發展的企業最高資金獎勵3500萬,同時,即將出臺的“黃金八條”在企業落戶、大項目投資、企業增資擴股、達產等方面有一系列政策,高管獎勵除資金獎勵外還有別的獎勵,“系列獎勵在全國同等城市中能達到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