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連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2017年,全市將投入資金5000萬元,在黃渤兩海近岸海區投放中國對蝦、日本對蝦、梭子蟹、牙鲆魚總計31.28億尾。而調查研究顯示,近年來本市增殖放流取得了明顯效果。
金普新區七頂山街道拉樹山村海域距離金州新區增殖放流海域非常近,是增殖放流直接的受益地區之一。干了30多年漁民的拉樹山村汪集宏告訴記者:“對蝦和飛蟹的捕撈量不錯,尤其是對蝦特別豐厚,這是幾年前根本看不到的,前兩年一條12馬力的小漁船一潮能捕撈二三斤,這幾年能打四五斤以上,這得感謝增殖放流。”
我國近海漁業資源過度捕撈的現象比較普遍,本市黃渤兩海部分傳統經濟種類已形不成漁汛。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對蝦資源衰退情況日趨嚴重,到了2004年,渤海中國對蝦已經基本絕跡。大連市從2009年開始,連續開展了以中國對蝦、日本對蝦、三疣梭子蟹為主的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大連市場上又出現了多年未見的大對蝦、飛蟹,產量和販售點明顯增多。參加增殖放流的漁船在增殖放流回捕生產中年均單船產值增加數萬元。
為了確認全市增殖放流的效果,每年休漁期結束開海后,市海洋漁業管理部門組織全市9個區市縣的調查員,對轄區內參加捕撈增殖放流品種的船只進行了定期的漁港調查訪問及生物學測定,并選取樣本船發放“漁業捕撈日志”跟蹤調查。同時委托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對調查數據進行匯總分析。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資源室的專家們對我市近十年來增殖放流效果進行了科學系統的跟蹤研究,掌握了大量一手可靠數據,每年發布一份翔實而嚴謹的調查報告。
《2016年大連市近海增殖放流回捕生產統計匯總報告》指出,2016年大連市近海增殖放流共計投入苗種費3484.77萬元,增殖放流總產量達4313.03噸,總產值46416.96萬元,總投入產出比為1∶14.13,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十二五”期間,大連市增殖放流工作持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累計放流苗種數量達144億尾,投入苗種資金達2.24億元,增加水產品產量1.9萬噸,增加捕撈漁民收入近16.2億元,直接投入產出比達1∶7以上。增殖放流在大連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已成為海洋漁業部門修復近岸生態環境、促進漁民增收、滿足市民海鮮市場需求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