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合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實力明顯增強的五年,也是非公有制經濟健康成長的五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迸發活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據統計,去年,非公有制經濟占全市GDP比重達55%,撐起全市經濟的“半壁江山”。
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0%
2012年以來的五年間,我市私營企業數由9.08萬戶增加到22.93萬戶,注冊資本金達11735.6億元;個體工商戶由19.10萬戶增加到30.49萬戶,注冊資本金達318.8億元。平均萬人擁有私營企業220.3個、個體工商戶326.7個。私營企業數、個體工商戶數在全市各類市場主體中的比重分別為41.5%、55.2%。全市現有境內外上市公司4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99家。民營新安銀行獲批籌建。
五年來,合肥市非公經濟比重穩步上升,已占據全市經濟“半壁江山”。2016年,我市非公有制經濟占全市GDP比重達55%,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0%,提供就業崗位占城鎮就業崗位80%。在省委、省政府對全省民營經濟發展的考核通報中,我市連續9年名列榜首。
厚植沃土迸發發展活力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持續推動民營經濟發展不動搖。繼《合肥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條例》之后,今年我市再度出臺《實施細則》,拿出真金白銀助力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實施細則》明確,對“個轉企”和“小升規”的企業,縣(市)區政府應分別給予不少于2萬元和5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新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等在全國擁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將給予不少于50萬元的一次性獎補。與此同時,合肥還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組織以獨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形式,參與城鎮供水、供氣、供熱、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事業和基礎投資。
加速金融對接,推動非公經濟業健康發展。五年來,市工商聯與民生、興業、徽商銀行等十多家金融機構和類金融機構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幫助各行業協會及會員企業年均協調發放貸款20多億元。2015年,市工商聯協調三家國有擔保公司,向出現暫時性困難的民營企業擔保發放貸款2.57億元,助其渡過難關。
商會協會組織建設不斷發展壯大。截至目前,市工商聯聯系管理的商會協會已達96家,其中行業商協會42家、團體商協會20家、異地商協會34家,五年間實現數量翻番。特別是寧波、常州、溫州等合肥商會的成立,搭起了我市與先發地區經貿交流、招商引資又一道橋梁,成為對外宣傳合肥的窗口。此外,為廣結友商共促發展,我市還以滬寧杭深等先發地區為標桿,組織市工商聯會員企業、基層工商聯和商協會外出學習考察,等高對接,拓展會員企業對外交流合作的渠道。目前,與我市工商聯締結友好商會的城市達44家。
回報社會扛起社會責任
精準扶貧行動亦有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身影。2016年,市工商聯發起“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187家會員企業和商協會積極參與,分別與合肥、阜陽、六安、淮南等地的142個貧困村結對幫扶。值得一提的是,市工商聯還首創“三線并舉、六型共扶”的市場化產業扶貧新模式,贏得了社會廣泛贊譽。據統計,去年以來,市工商聯系統投資約2.1億元實施扶貧項目130個,并提供489萬元幫扶資金救助9038名貧困人口。
富而思源,回報社會。為響應市工商聯關于“發揮民營企業作用,為建設美麗鄉村作貢獻”的倡議,包括會員企業在內的眾多非公企業發起新徽商回報社會感恩行動,爭做公益慈善的實踐者。華泰醫療救助基金、同心示范工程、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據不完全統計,五年來,市工商聯會員企業和商協會累計向社會捐贈款物達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