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是堅持不懈者、精雕細琢者。從更為深刻的內涵層面來看,工匠精神蘊含的是堅如磐石、心無旁騖的品質。但今時今日,工匠并非只是靠著日復一日的重復達到“熟能生巧”的手藝人,而是通過技術整合來解決問題的創造者。從這個意義上講,工匠精神不僅意味著精益求精,還代表了對創新的追求。
對于蘇州這座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城市來說,龐大的城市肌體之中有著工匠精神的印記存在,培育了許多以一己之心力踐行工匠精神的行動者。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一位造詣深厚的蘇繡大師和一名來自企業一線的技術管理員不約而同地提交建議聚焦優秀技術型人才培養的問題。
用工匠精神傳承刺繡的文化血脈
蘇州博物館里,梁雪芳刺繡藝術展上,注入創新因子的蘇繡,呈現著最具詩情畫意的蘇州情調,或清新飄逸,或蓬勃大氣,一如梁雪芳的藝術境界。城西太湖邊,梁雪芳刺繡藝術館里,她80歲的老媽媽臨窗靜坐,靜思,靜繡。訪客不禁要問:“您這么大年紀,身體吃得消嗎?”
“我一刺繡就有活力,沒有比做刺繡更愉快的生活了!”梁雪芳媽媽氣定神閑地回答,一如梁雪芳的藝術態度。從藝40年來,梁雪芳延續著媽媽的藝術態度,承繼著刺繡名家的藝術衣缽,在藝術市場化的洪流中,淡定地做著市場的“攪局者”,執著地做著藝術的“修道士”,慷慨地做著青年的“引路人”,自由穿行在蘇繡藝術的城墻內外。
1965年,梁雪芳出生在太湖邊的鎮湖小鎮。在這個“閨閣家家架繡繃,婦姑人人習針巧”的鄉鎮,梁雪芳從小耳濡目染,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我媽媽馬惠榮年輕時,鎮湖還比較封閉,她未能走出去取得大發展,但是她對刺繡的一顆敬畏心,是傳繼給我的一筆重要財富。”梁雪芳說,有了這顆敬畏心,就不會只把刺繡當作家庭婦女貼補生活的小技藝,就不會在針線間焦躁痛苦,就會以一顆“修行”的心,快樂地體驗千針萬線中的每一針、每一線。
2006年,已41歲的梁雪芳“執拗”地“丟下”辛苦創建的繡莊,舍棄了眾多訂單,走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深造。到院校短期學習的繡娘很多,但是像梁雪芳那么沉浸其中的卻很少。“我在清華大學先后深造了3年,接受各種藝術流派的思想,反過來思考傳統刺繡藝術,對刺繡藝術有了更多的理解,我不再滿足于復制別人的繪畫、攝影作品,我要體現的是作品的深度和思想。”梁雪芳說。
近年來,梁雪芳不斷嘗試從多個方面進行刺繡創新,持續迸發著藝術創作的青春狀態。“我不排斥商業,但是我絕不追隨市場去生產,我只追隨藝術去創作。”梁雪芳介紹,刺繡市場上,多數繡品都以畫家、攝影家的作品為藍本,不只缺少創作的獨立性,還容易出現雷同作品。“當同質化的競爭使得辨識度變得模糊,刺繡退回到技法層面,當繡品遠離藝術屬性,只是產品了,刺繡藝術的青春年華就會老去!”梁雪芳表示,在刺繡藝術創新的共同語境下,她更注重思想情懷的表達,努力去嘗試“繡生活”,繡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原創作品。
在年初的市人代會上,作為市人大代表的梁雪芳,提交了一件關于加強蘇繡文化價值的宣傳,培育一批國際化人才給“蘇繡小鎮”建設增添新活力的建議。梁雪芳說,刺繡行業在創新和傳承上尚待發力,如何更好傳承,培養后續人才,成為擺在眼前
的難題。“要懂得手工的價值,要用‘工匠精神’
傳承刺繡的文化血脈。”梁雪芳說,以蘇繡為例,圖案復雜,工藝繁復,需要年輕人擁有色彩、構圖、造型等綜合知識。此外,需要結合更多現代設計,讓傳統手工藝融入現代生活。
壯大工匠隊伍為企業創新發揮作用
“我們現在已經把招聘門檻降低到只要愿意來,從學徒開始做就行,但還是沒什么人投簡歷。”一家企業的人事負責人感嘆,企業的30個崗位,近兩年幾乎從來沒有滿員過。今年春節一過,蘇州的人力資源市場進入求職高峰。熙熙攘攘的求職人群看起來形勢喜人,但對招聘企業來說,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今年技術工人尤其難招,我來幾次人力資源市場都沒收到一份簡歷。”某工程機械公司人事負責人賴經理已經第三次來人力資源市場招聘了,10個維修服務技工的崗位一直無人投簡歷。賴經理說,由于維修技工人員流動性大,企業的30個崗位,近兩年幾乎從來沒有滿員過。
“普通技工招聘困難,高級技師更難。”不少企業招聘人員反映,另一方面,小企業無法為技術工人提供完善的職業發展渠道,也制約了技能人才長期穩定發展。“大多數技工渴望去大企業就職,小企業的生產發展也需要技術工人做支撐,這本身也是一個矛盾所在。”市人力資源市場相關負責人表示。
施政衛來自吳中開發區的新智機電公司,是企業的一名技術管理員。在年初的市人代會上,作為市人大代表的他提交了一件關于加大對基層一線優秀高技能人才,傳承弘揚工匠精神宣傳力度的建議。“蘇州擁有龐大的技術產業工人,為企業的轉型和自主創新以及為蘇州經濟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今在機械制造加工這一領域,畢業的技校生、職高生,怕苦、怕累、怕臟、怕工作時間長待遇低,都不太愿意做這行。”
從自己的工作經歷來看,施政衛告訴記者,若沒有在一線3到5年工作積累,在企業里就不會有什么用武之地。“技術創新、智能制造,都需要高端人才專家,但也離不開一線技術工人。沒有一流技術工人,就沒有一流產品。”
對如何打造“蘇州工匠”,施政衛談了兩點看法。首先,在企業內大力倡導實施“金藍領工程”,形成濃厚的氛圍,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工匠文化,形成工匠機制,塑造工匠品牌,壯大工匠隊伍,這才是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之道。其次,他建議,通過各類媒體、各種渠道對工匠進行宣傳報道,營造全民崇尚尊重工匠精神的氛圍。
以工匠精神融入蘇州創新
帶著這兩件代表建議,記者來到市人社局。職業技能處處長蔡旭衛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兩位代表的建議不但指出了蘇州在技術工人培養方面的一些問題,還提出了很好的對策。”蔡旭衛說,市人社局將從多方面入手,來改進和加強技術工人培養工作。
市人社局圍繞新一輪的《姑蘇高技能人才計劃實施細則》,推進技能大師(名師)工作室建設。面向技能含量較高的龍頭企業、職技院校和公共實訓基地,選拔優秀技能專家、技術能手、企業首席技師和傳統工藝大師為領辦人,每年新建20個技能大師(名師)工作室,發揮工作室在傳承技能技藝、研發高新技術、解決工藝難題、搶救瀕危文物等方面的作用。
對新認定的市級技能大師(名師)工作室給予5萬元成果獎勵。每兩年對已核批的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進行考核,開展技術研修攻關、技術技能創新和帶徒傳技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績的工作室給予1~5萬元資助獎勵。這將有效保障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健康發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跨越傳統和現代、覆蓋多行業、出人才、有成果的技能大師工作室群體。
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職技院校為基礎、各類培訓機構為補充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對參與緊缺高技能人才培養項目的單位,按高級工及以上人才培養量給予單位獎勵。對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按照高級工1500元、技師2000元、高級技師2500元的標準給予個人獎勵。與高等院校、跨國企業合作,每年遴選100名左右具有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書的生產、服務一線崗位的高技能人才開展繼續教育。
在加快培養蘇繡人才方面,蔡旭衛說,市人社局會同總工會等部門連續開展姑蘇繡娘技能比賽,為刺繡技能人才提供一個相互借鑒交流、學習提高的平臺,擇優選拔出一批優秀的刺繡技能人才。繼續支持蘇繡技能大師申辦市級技能大師(名師)工作室,并給予資金、政策支持。
統籌安排好各類人才評選激勵資源,按照全市高技能人才隊伍培養戰略目標遴選培育獎勵蘇繡行業大師,加大宣傳報道力度,展示蘇繡技能人才風采,充分發揮優秀技能人才的示范帶頭作用。支持蘇繡大師創辦民辦培訓學校,借助現代教學手段和傳統工藝手法講解課程,采取理論課與實踐課交叉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家庭作坊式傳承模式,為蘇州刺繡行業提供人才支撐。
下一步,為營造尊工崇能的良好社會氛圍,蔡旭衛說,市人社局仍將利用多種媒介手段宣傳高技能人才的成長故事和精湛技藝,激發工作熱情,從企業技能大師、吳地傳統工匠、青年技能翹楚等角度選材,塑造我市技能人才的典型形象,通過榜樣力量進一步帶動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